第A4版:专题总第221期 >2018-06-13编印

杨氏民宅的先辈与后人
刊发日期:2018-06-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氏民宅。

杨氏民宅。

正门全景。

正门全景。

第二进院宏大精致。

第二进院宏大精致。


  

张盈
  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是国家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在双江镇正街的田坝外,有一栋俗称“田坝大院”的老宅——“杨氏民宅”。位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这个民宅,蕴藏着深不可测的耕读家传和荣耀百年的精神遗存——“耕读传家,忠孝贻后;为人要善、处世要真”。

媲美北京王府
  在商周的巴国与蜀国的分界线上,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它便是2002年国家首批公布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双江镇”。“杨氏民宅”便座落在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正街的田坝外,俗称“田坝大院”。大院前临涪江,后倚205省道及遂渝高速铁路;右屏金龙坡、左枕银龙岭。宅周,翠竹丛丛,古榕翳荫;宅内,百年珍贵花木点缀其间,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烘云托月般簇拥着古镇,好一派巴蜀古邑的韵味。
  “杨氏民宅”乃前清双江首富杨守鲁的宅院,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院于清光绪四年(1878)动工修建,光绪十六年(1890)落成,历时十二年,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建筑规模恢宏,布局严谨,用材考究,建造精致,被全国第二届民宅学术研讨会的代表誉为“难得一见的清代民宅”。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早在土改时期,就曾考察双江民宅,称其可与北京什刹海贝勒府第比美。
  大院平面建筑呈内向长方形,横列四大单元房舍,进深跨院成四合大院,中院大厅采用了抬梁式建造手法,其余皆为穿斗式。首列房屋面阔七间,中为正方形天井,左右对称各有一小天井;二三列为两个横向长方形大天井庭院,轴线居中,四大门通透幽深,两厢对称,后列房舍面阔五间,除华丽的堂屋、厢房外,还有两耳楼成对犄阁,俗称“小姐楼”。阁侧地面各置小花园,遍植腊梅、葡萄、黄桷兰、芭蕉等珍贵花木,四季飘香,形成阁中有园,园中有阁的微缩自然景观。按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一道高高的风火墙外,一排独立的“长工院”和厨房,与院内分隔开来。如关上各列大门,便单列锁闭,形成各自的深闺小院;若开启各列大门,则各列房舍又串连相通,构成院里有院,门中套门的规整而紧凑的格局。
  大院的雕饰装修,更是千姿百态,玲珑精致。整个大院有大小门108扇,房屋厅堂51间,漏窗300余堵,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格调清新。其建筑平面柱网排列规范,木柱直径多是50厘米左右的名贵乌木,柱顶石浮雕花卉、人物、神兽等。花窗以打磨光滑的细木条装成多菱形、小方格、菱花、卐字、冰裂纹等,各花窗框架间常用硬木浮雕蝙蝠扣压联系,花窗中心位置或安装长方形玻璃,或装半圆形玻璃。窗后或糊窗纸,或挂薄纱,显得极为富贵高雅。裙板常浮雕花、山水、盆景、仙灵鸟兽、吉祥文字以及缠交的动植物等。斜撑多镂空透雕,特别是堂屋前两立柱镂刻的“双狮解带”、“双狮戏球”用刀圆滑,雕琢细腻,其工艺精湛绝伦。
  1986年,杨氏民宅被评为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我国优秀古建筑遗产和清代民宅艺术的珍品,杨氏民宅对外开放以来,深受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被誉为重庆的“清代民居博物馆”,双江的“大观园”,曾有《凌汤圆》、《故乡的足迹》、《母亲母亲》等多部电视剧在此拍片。随着影视的传播,杨氏民宅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世代饱学之家
  常言道:茅屋出公卿,富家出纨绔。然而杨氏民宅却与此相反,出的却是“世代饱学”,这又构成它独特的、颇有现实意义的人文风景线。
  首先是宅主杨守鲁。早年考为清贡生,以县丞分发江西任用,因本人无意仕途,未赴任,一面在家经营生意和主持地方事宜,一面在家操持家事和管教子女,被双江杨氏家族推选为族长。杨守鲁勤奋好学,尤其喜读《司马通鉴》、《文献通考》及历代名臣奏疏、地舆图志等书籍。他办事精明干练,特别对家庭子女及族中子弟的教育,颇有远见和方略。同时对于理财治家都很有才干。他经营“杨三泰”盐号和“川源通”商号,盛极一时,并积极联姻官宦,女婿江庸,民国政要,法学家,经史词章皆精。儿媳陶香九,系安岳进士、翰林院编修陶绍绪之女。杨守鲁在治家上,更是极力推行杨氏传统的治家理念“耕读传家,忠孝贻后”。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更是关注有加,不仅聘请了名士来家为子女教学,且家藏万卷书供子女阅览。
  杨守鲁有两个儿子。长子杨筱鲁,能诗文通史志。遂宁县痒生,以知县分发江苏试用。曾任江苏金坛县知县。其夫人陶香九,出身书香门第,曾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诗集《绣余草》,由当时社会名流胡适、江瀚、江庸等作序,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出版诗歌专集的女诗人。陶香九的诗作中,颇多寄怀外子之作,表达了对丈夫宦游在外的关切和思念之情。如《喜外子归》:“初看满面风尘色,听说平安抵万金。欲诉衷情仍脉脉,君心印处即侬心。”这些作品感情真挚,缠绵亲切,颇受胡适赞赏。
  胡适在“序言”中评价说:“本来愁苦之言易工,而美满的环境很难作诗料,幸而筱鲁先生有几年的远游,伤离惜别的情怀遂使闺中人留下了一些很真实的抒写,成为《绣余草》中最精采的部分。”除寄怀外子外,陶香九还特别重视对子孙后代品德方面的教育。她不仅极力赞助双江私立永绥小学,还从勉励学生上进与成才出发,给学校写了一首校歌《慨古吟》,歌词中有“今古悠悠,世事浮鸥,夕阳西下,江水东流,英雄一去不回头。莘莘学子,勤奋努力,修身立志,报国图存,丕振家园”等内容,由雷晓晖作曲,在学生中传唱。陶香九许多诗作中都体现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处世思想和奋斗精神,这不仅指导着诗人终生的言行,更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杨守鲁次子,杨稚鲁。少年即应县童试,考取第一名,经岁考为秀才,再经府考为痒生,后参加史部考试又获第一名。先后任宜昌府远安县知
  县,四川丰都县知事。1915年杨稚鲁任副修,完成了第一部《潼南县志》,为后民留下了宝贵的县史资料。
  杨守鲁的第三代孙,更是人才倍出。长孙杨肇炘,北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地方检查厅奉天高等审判厅推事。次孙杨肇熉,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深造,获法学博士学位,为潼南第一个荣获博士学位的人。回国后,历任苏州、上海地方法院院长,上海公共租界特区法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司法院秘书长,上海法政大学校长,台湾高等法院院长等职。杨肇熉精通英、法、日三国语言,对国际法有独特见解,对上海收回租界法权颇多贡献。四孙杨肇燫,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早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庚款留美,就读于麻理工学院,获物理学士学位;后入哈佛大学,获物理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教务长、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分社主任,中国科学出版社副社长、《物理学报》主编。杨肇燫翻译和审编世界名著多部,主要译著有:《物质之新观念》、《电子原理》、《电工仪器及量度》、《瓦特小时计》(合译)、《电学理论》、《大学物理学》。五孙杨肇煇,土木工程师。曾参与南京中山陵工程和成都锦江大楼的设计修建工作。
  杨守鲁的曾孙杨先垿,南京中央大学商学院毕业,供职中央银行,著有《白银问题》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曾孙杨先堉(字一之),曾就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和维也纳大学,德国古典哲学专家、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联邦德国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杨一之教授学贯中西,精通法、德、英、拉丁等国文字;其主要专著有:《西方之没落》、《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赫拉克里特的批评》、《黑格尔‘逻辑学’的“有”与“无”》、《黑格尔与资产价级革命》、《理性的追求》等;译作有:《物理认识之途径》(卜兰克著)、《福格特先生》(马克思著)、《逻辑学》(黑格尔著)等。曾孙女杨先琇,英语教授、翻译家。1985年为西北工业大学创办“英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点,创西北地区的先河。杨先琇出版专著2本,译著1部。其专著有:《如何准备EPT和DOEFL英语水平测试》、《迅速掌握420个英语短词和动词》、《古今中外科技名人辞典》等。
  杨守鲁的玄孙杨广平,杨先堉之子,机械专业高级工程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华名人协会常务理事、中韩友好协会理事、文化名人协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国长城杯业余高尔夫球巡回赛》组委会主席。从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高尔夫球运动,获国内外业余比赛奖牌、奖杯140个,并创下两项业余高尔夫球纪录:63岁时一天徙步打4场72洞平均80.7杆/18洞(兰T);72岁时一天连续打球12个多小时,完成8场144洞平均83杆/18洞(白T)。他在报刋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近300篇,并出版《乡间杂谈》《信仰.友谊.高尔夫》等文集。
  今年,为了让“杨氏民宅”成列内容更丰富,79岁高龄的杨广平先生先后发表了《为旧居的丰富做贡献》《珍藏不如捐赠》等文章,并和他的夫人、舞蹈家吴林平为“杨氏民宅”捐赠自己收藏多年的领导、名人字画和他家几代人的各种著作、译作、诗集和实物220余件,表达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期待。

高瞻远瞩之举
  为什么在这么一个偏僻小镇的封建氏族家庭里,会涌现出这样众多的饱学之士呢?这得从杨守鲁对家族教育的重视和明智的选择说起了,下面只举一例便可窥见一斑。
  杨守鲁,做为双江杨氏家族族长,在族中分家时他力主按分产的比例,提留了近1000亩田产和八幢街房作为杨氏祠堂的族产,以作族中春秋祭祀,培修祖坟和办理公益的经费。杨守鲁在主持族事中,高瞻远瞩为族人办了两件极为明智的事,一是开办了永绥小学,聘请饱学之士和进步教师任教,时为潼南的第一所新学小学。第二是设立大学留洋助学金,举凡族中上大学或留洋的族人,都可以向祠堂申请资助。正因为设立了这项助学金,方使得他的四个儿孙远赴美、英、法、德留学,其他各房更多的子弟才有条件去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地读书和留学。功不仅此,通过这样“请进来、送出去”,便使得一切新文化、新知识、新思潮大量的引入这个闭塞的小镇,并猛烈地冲击着这个禁固的封建家族,因而致使双江及其杨氏家族急促地发生着深刻的两级分化,一部分人继承了封建家族的衣钵而走向没落,一部分人追求新思潮而走上探求真理之路,杨氏民宅世代饱学之家的文化现象,便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杨守鲁的外曾孙沈建华曾向笔者作了这样的介绍:“母亲(杨守鲁孙女杨肇芷,有诗集《香沅草》留世)生前告诉我,她从小就习古文,博览群书,故古文底子厚,家里收藏的古典诗词甚多,还有段祺端送给她家的《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及二十四史等经典古著(1951年土改时被毁于一旦),尽她阅览。在田坝大院里有姐妹七人,并不是一般人所猜想的那样,一天到晚打闹嬉戏,绣花浇草,而是读书和习书法。这一点在诗人陶香九的诗词中也有体现“香薰露盥快吟时,百转千回忘漏迟。买得锦城丝五色,名花不绣绣新诗。”田坝大院的子女们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怎么不受其文化的熏陶而受到潜默移化的影响呢!
  杨守鲁的玄孙杨广平说,先父杨一之教授不幸襁褓失母,4岁时便由曾祖父杨守鲁开始教读诗经,6岁读唐诗。1917年杨守鲁过世,由祖母陶香九开始教先父平仄音韵,不久先父已能诗会文,被乡人称为“神童”。1927年在北平读中学的先父曾寄给祖母陶香九七律两首,其中一首《午夜书怀》写道:“升沉尘海又三秋,劫阅虫沙赋四愁。万姓已怀禾秫惧,百官都为稻梁谋。未登衽席哀赪尾,措意江湖待白头。非谓括囊徒无咎,重磨钝剑思悠悠”一名十五岁的孩子竟然对国家百姓有如此深切的关怀之情,格律又如此工整,可祖母仍然有更高的要求,她在《绣余草》诗集中有一首“先堉二孙寄呈感事书怀二律喜其斐然成章用原韵赋勉之”,便是对先父的吟教。其诗曰:“新句传来老眼中,无惭夙教喜融融。遣词须就前贤范,立意勿随时下风。且看邦家如累卵,莫抛心力事雕虫。裁诗纵有冬郎捷,博得虚名腐鼠同”。从先父杨一之教授的学识、善良和富有才华等等,无不深深的印有曾祖父杨守鲁,尤其是祖母陶香九深深的影响。

大院历史回声
  由于双江历史的背景和杨氏民宅主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因而重庆潼南近代历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无不与这座大院及其主人相关联。
  清光绪年间,大足余栋臣发动了仇教反清的农民运动,匪徒易昏、唐培臣假农民义军之名,趁火打劫,来到潼南滋扰,杨守鲁组织团练抵御。易昏被击毙,生擒唐培臣,余匪作鸟兽散。当时遂宁县尹下命将俘匪一律正法,杨出面建言:俘匪多为生计所迫被裹胁,不宜大杀邀功,应分别究治,县尹采纳了他的建言除惯匪外保留了几十个乡民的生命。杨守鲁对此事的处理,颇得乡人口碑。
  清光绪二十四年,杨守鲁以双江杨氏老商号“杨三泰“(取三羊开泰之意)之名,在重庆开设“川源通”商号,聘江西会馆首事,匹头帮会曹淑冠为总管,遂宁周汇三为上海分号庄客,双江向致中为香港分号庄客,经营棉纱、匹头、洋广杂货等,经营有术、声誉喧腾,为重庆商史留下了新的一页,为重庆市商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深受当时重庆工商界的称赞(《重庆工商史史料》第一辑有记)。
  潼南原本没有县置,分置于遂宁和蓬溪二县。宣统年间,杨守鲁联合遂宁下三里及蓬溪上三里士绅数十人或赴省呈报,或赴遂、蓬洽商,呈报将梓潼县承晋升知县,建立新县制。几经周折,迭经呈报,历时三年,终于在民国元年(1912年2月)始得批准,建立东安县,后于民国4年(1915年)更名“潼南”,杨守鲁可堪称潼南建县之元勋了。
  (据2018年5月20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