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200期 >2018-05-17编印

让农民远离﹃资金难﹄烦恼
王石川
刊发日期:2018-05-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避免让资金问题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三农”提供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
  有的农民合作社申请贷款,“手续都全,但贷款迟迟下不来”;有的扶贫项目,因贷不到款,不能扩大生产规模,有订单不敢接;有的农户,“连跑几十家融资公司,没融到一分钱”……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干事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题。
  “金融服务,尤其是面向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就好像氧气一样。”经济学家这样形容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性。避免让资金问题成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为“三农”提供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的普惠金融服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贷款难、贷款贵、贷款繁,可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对贷款需求非常强烈,但农村家庭正常信贷获批率只有27.6%,远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现实中,一些金融机构“货币池子”水源充沛,但就是不愿流向农民群体。究其原因,农民质押物少、农业风险大、金融机构放贷成本高、农民征信记录少等等,都让金融机构有所顾虑。也正因此,市场上面向“三农”的金融产品十分匮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强化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增加贷款供给,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2015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指出,“发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特别是要让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近年来,从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具体落实,我国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致力于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成效显著。下一步,关键还是要聚焦“三农”、更好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创新优化流程和服务,及时满足农民的融资需求。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主体超过300万家,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人。面向农民的金融创新,其实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农民缺少抵押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逐步扩大。针对农业风险大,相关保险机构可以适时推出相应险种,为农民兜底。在征信记录方面,也可一步步为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对信用好的农民简化手续、降低贷款门槛。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行动就会有力量。
  一名返乡创业的农民感慨:如果资金充足,能扩大生产规模,我可以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更好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面向“三农”提供更多实惠、便利的资金支持,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亮更多农家,我们就能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绘就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原载《人民日报》2018年05月16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