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到红利的村民们喜笑颜开。
春节临近,柏梓镇梅家村的村民们迎来了一年当中最欢喜的日子。
村委会门前广场上人头攒动,一派喜庆气氛,村里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分红大会正在这里举行。
“付士英3191元、刘显伦1812元、刘廷淮1158元……”合作社理事长刘琪林高声宣布股民分红金额,社员们一一上台接过现金,高兴地数起来。股东刘显国数着1125元入股分红现金满脸笑容,他激动地说:“感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好政策,让我第一次尝到了当股东的滋味。”
梅家村百姓种养殖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12月,现有666户村民加入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有渝佛桃、甜沙桔、蔬菜、葡萄园等产业园,村民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后,在获得务工报酬的同时,还有利润分红。
“以前,农户种粮食每亩地毛收入也就几百元左右,土地入股后,合作社实现统一管理经营,不仅节约生产销售成本,还提高了村民干活积极性和产品规模化效益。由于去年农产品销售行情不错,加上又快到年底了,合作社决定先兑现每亩800元的红利,让入股的村民们早日尝到甜头,吃上‘定心丸’。”刘琪林说。
“成了‘股民’,合作社里的每一棵菜都有自己的利益,合作社挣钱我们才能跟着多挣钱。”村民付士英说,“自己每月还能在基地打工,挣1500元以上,一亩土地实现两份收益,我们大家干活都更加积极。”同时,她希望通过自己实际体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附近农户用自己的土地和技能换来旱涝保收的“股东生活”。
看到农民变身为股东的兴奋场景,区农委农经站站长杜代富感叹:“只有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才能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探索出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杜站长说得对啊!村里组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土地入股也能生钱。”股东曾仁芳接过话头聊开了,“以往,我们将土地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着期限短、利益难协调等问题。
“说实话,由于过去存在着这些头痛的问题,村里有些农民即使让土地撂荒也不愿流转。(紧转3版)(紧接1版)以前我们村村民以小农经济为主,全村常年外出劳动力占到人口总量的60%,撂荒地近3000亩,占比近90%,‘空心化’现象严重,农村经济虚弱无力。”村主任张亚东说。
2013年底,梅家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核心引导作用,通过“三会一课”“入户走访”“外出取经”,在广泛建言纳策的基础上,确定了走股份制合作社的路子,从此全村齐动员,开始了“开荒建社”的艰辛历程。
2014年,村“两委”选择以田块入股的模式,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以户为单位土地入股,每亩承包田800元/亩、潮土400元/亩、坡地200元/亩,土地折价后以500元/股加入合作社,现金投股按每股2000元计,农户按交易额和份额进行利润分红。全村666户农户,1586亩土地,34013股,其中贫困户入股89.8亩,2097股,集体经济入股210亩,3120股,加入合作社。为确保土地股份合作发展真正符合农民利益,合作社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同时,建立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落实股东的管理权、监督权、分配权、民主决策权。
股东们交流着,谈笑着。“我们摇身变成股东了!”刘显伦高兴地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我们村农民在获得土地入股分红的同时,又通过外出务工获得双份收入。”
“就拿我家来说,28.95股,分到了1158元。”股东刘廷淮抢过话头说,“土地入股,不同于以往直接向农民支付租金租用土地,土地股份合作社既要给股东支付分红,股东们还共享发展利益。”
2017年,该合作社与荷兰农协、永辉超市签订购销合同,由企业优质优价收购蔬菜。2017年冬季,合作社花菜亩产达500多公斤,企业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加上养鸡、种植葡萄等种养殖业的收入,合作社收入逾150余万元。前些天,合作社开了股东会,股东们一致同意,只拿出136万元来分红,留下14万余元来扩大再生产。合作社负责人说,2018年合作社将投入200万元,兴建农家乐、进行葡萄园升级、种植新品种果蔬、修建冻库等工作,争取让股东多分红。
“盘活”土地资源,农民“变身”股东,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正在获得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