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总第133期 >2018-02-08编印

支持社会办医 发展健康产业
我区破解社会办医难题方便群众就医
刊发日期:2018-02-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唐苠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这为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非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新型社会组织,是对公办医疗机构的有力补充。办好非公立医疗机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落实的重要保证。
  今年60岁的付元碧是崇龛镇冉家村人,她长期患有风湿性心脏病,前段时间,因为病情加重来到崇龛镇协和医院就医。入院后,医院通过对她进行强心利尿、扩张血管、抗感染等一系列治疗措施,目前付元碧的病情得到明显好转。付元碧的丈夫薛光遥告诉记者,原来看病一般都要去潼南城区,路程比较远,现在方便了,在镇上就可以处理好多问题,医护人员很认真,服务态度也很好。
  协和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全年门诊病人达到6万多人次,住院病人达到5000多人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院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越来越难以适应群众的需求。2017年,协和医院投资4000多万元新建了1万平方米的新门诊住院大楼,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条件和办院环境。同时,为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医疗水平,医院还分期分批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最近几年,民营医院发展得到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和医院院长徐伟表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床位增设、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以及人才引进方面给予民营医院大力支持,让民营医院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患者陈远勤家住江北佳新·新华花园,因患重感冒、支气管炎需要住院,她就选择了离家只有300米的一家民营医院进行治疗。“这家医院离家近,每天输完液下午回家比较方便,而且医院在技术和服务方面都很好,在这里治病,心理非常踏实。”她告诉记者,上次她老公和儿子也在这家医院就医,效果很好,今天输液是第三天了,感觉病情得到了一定缓解,头也不痛了,也不怎么咳嗽了。
  记者走访我区部分民营医院了解到,如今的医院在设施设备上已逐步更新,发展也逐渐成熟。“规模小”“乱收费”“虚假广告”这些曾经贴在大多数民营医院身上的“旧标签”已被逐步撕掉。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支持社会办医的方略,让广大民营医院更加看好医院发展前景,大家表示干劲更足了,一定要将医院办好,更好地服务市民。
  “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今后在民营医院的评级、人才的培训引进、卫生技术人员评审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在民营医院规范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和指导。”仁义医院院长任龙义如实说。
  “目前,我区民营医院共14家,诊所86家,民营医疗机构总床位475张,从业人员700多人,民营医疗机构在方便群众就医、缓解看病难等问题上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区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民营医疗机构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困境,市民对公立医院的习惯性、医疗人才难引进等诸多问题使得民营医院发展缓慢,能进一步得到政策上的支持,成为了民营医疗机构的心声。
  “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支持。”该负责人表示,一是放宽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条件,中医类医疗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二级以上专科医院、三级医院诊所等设置将不再受规划限制,特别是中医诊所设置由审批变更为备案制;二是开放医师多点执业,凡是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师在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将不再受限制;三是民营医疗机构人员在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