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策划总第382期 >2018-12-29编印

潼南 以发展求赶超 为百姓谋幸福
刊发日期:2018-12-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罐坝新农村。摄/李文勇

罐坝新农村。摄/李文勇

潼南小学。

潼南小学。

双坝蔬菜基地。

双坝蔬菜基地。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原本边远落后的潼南,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成渝城市群腹心地带的一颗璀璨明珠。生态、宜居、靓丽的现代化都市,持续兴旺的一、二、三产业,百姓不断增强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无不昭示着40年来潼南“以发展求赶超、为百姓谋幸福”的不懈努力。

“其实一条街” 变为生态宜居城
  “以前潼南的样子,现在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家住潼南区江南城区的杨虎禹今年63岁,作为一名老党员和一名潼南城的老居民,说起原来的县城,至今是记忆犹新。
  “一条街上,最高的房子是三层。”杨虎禹说,改革开放之初,潼南县城是落后和破败的,从现在的角度看,城市其实只有一条大街,而且也不长,只有几公里,被人戏称为“其实一条街”。
  改革开放以来,潼南相继制定了6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城市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面貌也是日新月异。1998年,潼南实施“县城东下北移”,启动了江北新城和旧城的新建和改造。近年来,更是向着4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迈进,“一江两岸四大片”的城市发展框架基本成型。
  潼南城市的变迁不仅表现在城区面积上,近年来,潼南大力完善城市配套,区委党校、图书馆、体育馆、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涪江小学、潼南实验中学等先后建成投用,滨江商圈、隆鑫商圈相继投入使用,苏宁电器、横店影城相继入驻,城市商贸更加繁荣、品位明显提高。
  同时,围绕花园城市、滨江城市、田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潼南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建设了人民公园、滨江公园等一大批城市公园,构筑大佛寺湿地公园等城景相融的景观。如今,一座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已在涪江岸边傲然耸立。

六大产业集群 成为发展“排头兵”
  过去的潼南,产业发展滞后,农业是全县产业经济的支柱和命脉。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潼南产业发展活力快速显现。
  “不仅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潼南成为西部绿色菜都,三产的融合发展,让潼南农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潼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特别是近年来,潼南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涌现出了柠檬、桑葚、玫瑰、油菜花等一大批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全区粮经比达到38:62,使得潼南成为重庆和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
  更让人激动的是,潼南原本孱弱的工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成为潼南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截至目前,潼南已先后引进和培育万利来、民丰化工、中防德邦防水材料、YOTA手机、埃斯顿机器人、迪信通、大庆油田、汇达柠檬、与德通讯等一大批重点和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智能手机及智能终端产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天然气综合利用及精细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绿色健康品、大众消费品及特色轻工、环保科技及新材料能源六大产业集群。
  2018年1-11月,工业投资61.34亿元、增长6.4%,规上工业产值290.95亿元,、增长14.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1%,成为渝西工业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之一。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百姓有了更多获得感
  教育、医疗等历来是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大事。改革开放以来,潼南着力聚焦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大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及医疗体制改革,让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首先是孩子们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了。”潼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潼南区级财政先后投入近50亿元,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从破旧瓦房到傲然挺立的花园式学校、从低矮平房到巍然矗立的现代化教学楼、从泥土飞扬的操场到崭新敞亮的塑胶运动场,城乡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不仅更美了,各种办学条件也更好了,基本实现了城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
  同时,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改革开放前,潼南多为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如今,不仅都是专职教师,而且学历水平更高,教学质量不可同日而语,让偏远农村学校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此外,潼南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区、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417家,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创“三甲”,全区卫生技术人员达2989人。医疗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大部分外科颅脑手术,胸、腹部手术及骨科手术均能在区内进行,培养出一批名医,创建出一批特色专科,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2018年,潼南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