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英在编织竹麻鞋。
全媒体记者熊潋
“福建客户订购的200双手工麻鞋要在12月底交货,时间很紧了!”虽是寒冬腊月,周小英却忙得热火朝天。在卧佛镇,这种由竹麻加工的麻鞋已有几百年历史,后一度面临技艺失传。而今,依靠当地妇女的巧手慧心,古老的麻鞋重获生机,走向全国各地。
近日,记者来到卧佛镇马龙村5组周小英家,她向记者展示起她的拿手绝活。她拿出跟随了几年的秘密武器,编竹麻鞋的专用工具“杛耙”,正经端坐之后,用丝带系在腰和“杛耙”之间,开始编织。
周小英娴熟地将竹麻揉搓成一根细绳,在固定好的丝带上来回穿梭。两个小时之后,一双工艺精巧细致的竹麻编草鞋编制而成;而这样的纯手工制作,她一天最多能做3双鞋。
“这就象我小时候穿的草鞋,只不过它是用竹麻编的,不是用谷草编的。穿起就是安逸,好多钱?买了!”随行的卧佛镇镇政府工作人员边感叹边穿好鞋,来回走了几步,就用微信支付了费用。他还留下了周小英的微信,说以后还想为亲朋好友们购买。
今年35岁的周小英,专门学习制作竹麻鞋才4年时间。“我嫁到这边来就晓得‘婆婆娘’会做,但是一直没学,4年前才跟‘婆婆娘’学的。”她说,卧佛竹麻编是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婆婆向文秀是第五代传承人,而她现已成为第六代传承人,自己将继续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据悉,竹麻编是卧佛镇一项以竹麻鞋为主要代表产品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利用加工过后的竹纤维为原材料,它比草编的鞋,更耐磨,更耐穿,在保持竹子韧性的同时,使竹麻编制产品拥有更强的舒适性。
“制作过程很繁杂,有很多道工序,从砍竹到编制,全由手工完成。”周小英告诉记者,将砍回来的嫩竹用火烤软,用刀刮皮、轻捶、抽丝、泡水、晾干后即成为竹麻。平时,她和婆婆一起做,婆婆编底子,她就负责做耳子、穿线等。成品做好后,有不少老板开车前来她家收购,然后到各个景区去卖。
“只要编出来了,就不愁销。”周小英说,根据淡季、旺季,或购销需求的波动,批发一般10元—20元/双不等,零售四五十元/双。周小英除了有竹麻编“草鞋”一样的鞋外,还生产“麻窝子”——有后跟、有面子的竹麻鞋,跟别人勾的毛线鞋子差不多。她和婆婆两人一年能编上千双鞋。一般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了,晚上11点后才睡。鞋子夏天最好卖。她不用再外出打工,就在家里做手工,有人上门收货。丈夫有时帮助在网上销售。
几年来,周小英和婆婆一起,也赚了个盆满钵满,她家在卧佛镇场镇也买了新房,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
“在家里就可以‘就业’,既照顾得到老的,也照顾得到小的,不用在外漂泊流浪去务工挣钱,挺好的。”周小英很知足。
今年初,区文化委等部门还组织她到重庆、成都等各地参展,免费为她提供车辆接送和吃住,对她的竹麻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更多的人下订单,她“收获”了更多的客户。
“知道草鞋的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人,知道竹麻编的更少,我们希望继续把这项手艺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竹麻制品,让更多的本地农民增收致富。”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
周小英告诉记者,竹麻鞋是纯天然、环保的手工艺品,可作为旅游工艺品满足游客需要,可作为登山的工具;还能作为室内装饰品摆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穿上它,不仅有足底按摩、护脚等多种功效,更给人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高级享受,不失为一种价廉而功效好的保健用品。
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以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为契机,加大传承人才培训和培养力度,开展‘非遗’进校园,让学生学到“竹麻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在提升产品的款式和品质的基础上,签订开发合同;在产销方面搭建平台,参加市里有关的宣传,在电商平台上进行销售,以传承卧佛“竹麻编”。
“近几年,卧佛竹麻编织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有300余人从事竹麻编织,年产值达30余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产值还可能持续增加。”区文化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