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338期 >2018-11-27编印

一户不漏,一个不少,一人不错,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都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刊发日期:2018-11-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蒋亮 王鹏

  “信息记载不详,录入信息不全,核心数据显示不清”“宣传人对资助政策解读不精准,家长也不清楚收到的是什么钱”“外出上学的学生如何落实资助是个难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教育扶贫中经常遇到的,然而,这些问题在区教委“扶贫‘精’字当头”的思路下,通过建立教育扶贫办公室,牵头抓总教育扶贫攻坚工作,每学期进村入户摸排、全部采集、精细统计等扶贫创新,实现教育扶贫全链条无缝衔接,盲区、难题全部迎刃而解。
  据了解,我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187户,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000人,如此艰难的教育扶贫任务,区教委又是如何破解的呢?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教育扶贫就是把钱给老百姓这么简单。经历过才知道,要想把钱真正送到扶贫对象手里,过程很烦琐。”区教委副主任杨宇告诉记者,“进村入户摸排,全部采集贫困户子女信息,确保底数清楚、精准统计是教育扶贫首先要考虑要解决的问题。”
  “我区有304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学生分属不同学段,分散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有的还因各种原因到外地读书求学。脱贫工作中,仅靠贫困家庭和学生自愿申请,以学校为单位的统计是难以适应精准扶贫全覆盖的要求。”区教委教育扶贫办主任薛维学介绍说,为了解决贫困户信息不详、不全、录入不完整的问题,区教委打破学校界限,建立以村为单位、包村“明白人”为抓手的属地学校(学生户口所在地)负责的“一村一户全摸排”“一校一档”统计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推动教育扶贫。
  “一村一户全摸排”“一校一档”就是每学期第一学月,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以村为单位进村入户逐户摸排,并采集从学前到大学所有建档立卡学生的信息,通过整理信息、精准比对、入户摸底、汇总信息的步骤,将建档立卡学生的就读情况、家庭贫困情况、享受资助情况等建档。
  薛维学介绍说,“一校一档”的建立做到了“三个一”,即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各种信息一览无余、入学去向一清二楚,真正解决了家底不清、数据不准、有遗漏的问题。
  在“一校一档”的基础上,我区还建立了属地管理机制,由学生户口所在地学校承担入户宣传、调查摸底、资助核查等扶贫任务。属地学校每村明确一名熟悉本村情况的包村教师,做到“一村一个明白人”。“明白人”要当好调查员、宣传员、联络员、核查员,还负责学生调查摸底、政策宣传、与乡镇村沟通、政策落实核查等。
  前进小学教师杨光辉就是该校派在蛇形村的“明白人”,当上这个角色后,他除了要弄明白教育资助政策、建档立卡学生的详细家庭情况和受资助情况外,还要了解全村义务教育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
  过去的一年多时间,杨光辉多次走进了蛇形村的5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个城乡低保户家庭详实了解情况、登记信息,(紧转2版)(紧接1版)还义务给贫困户学生课外辅导、进行心理调适……做到了一户不漏,一个不少,一人不错。
  杨光辉还多次义务为该村贫困户中的学困生进行课外学业辅导。该村贫困户子女在前进小学就读的一共有5人,这些学生的监护人多数年迈,知识贫乏,教育无方,监管不力,导致孩子学习习惯较差,基础不牢,学习效果不理想。杨光辉老师根据每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有的放矢的采取措施,几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进步。尤其是蛇形村5组的学困生陶阳同学,在杨老师耐心的教育和关怀下,学习越来越勤奋,性格也变得阳光,进步明显。
  “一校一档”和属地管理机制的建立,解决了扶贫“九龙治水”“散乱漫灌”的问题,做到了信息链条的全覆盖,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都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