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337期 >2018-11-26编印

大力实施产业脱贫,补齐基础短板,整村面貌大大提升,钟峰村——
措施用得准 脱贫步伐稳
刊发日期:2018-11-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颜少华查看脆李树长势。

颜少华查看脆李树长势。


  

全媒体记者 蒋 亮 吴 波

  新胜镇钟峰村是全区50个贫困村之一。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大力实施产业脱贫,补齐基础短板,整村面貌今非昔比,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脱贫攻坚之路。

土地入股集约利用昔日撂荒地成为“绿色银行”
  “今年初的股东分红大会上,我不光拿到了土地流转费,还拿到2000多元的土地入股红利。”面对记者的采访,钟峰村2社贫困户杨伟高兴的告诉地说,“我长年患病,不能做重体力活,以前看着别人种姜脱贫眼红,现在好了,我拿土地入股当上了股东,每年都能分上红利,啥也不愁了!”
  钟峰村地处潼南边陲,与四川安岳接壤,村民大多在外打工,土地撂荒较多。为盘活撂荒地,2015年,钟峰村因地制宜,采取种姜大户带动,村民用“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成立了盘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把撂荒地作为股份纳入公司,既可以领到一笔流转土地的租金,又可以分到企业经营的红利,还能在基地打工挣钱。昔日的撂荒地变成了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
  种姜增收虽好,但公司的基地面积总是有限的,怎样让远离生姜基地的贫困户也能稳定增收,成了摆在钟峰村脱贫致富路的“拦路虎”。为此,该村结合村民养猪习惯,大力发展黑猪养殖。“我们采取的模式是向贫困户送猪崽上门,不收取仔猪费用,出栏回收时再按成猪的价格扣除仔猪的费用。”钟峰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夏忠琼说,“这样的好处是贫困户不用掏钱购买猪崽,只要把猪养大就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今年2月,村里给我送来了4头仔猪,现在有近200斤了。”该村2社贫困户龚盛贤高兴地说,“按每头猪2000元算,扣除仔猪的钱,4头黑猪一出栏我能挣6000元。”

补齐短板筑牢基础资本回乡引领群众创业
  脱贫攻坚,基础为先。钟峰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不断筑牢根基,补齐脱贫短板。
  钟峰村多属山地,曾经的道路不畅、信息不通直接制约当地产业发展和群众脱贫步伐。“前几年,我们村的基础设施较差,村级道路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出行面临着很大的问题。”(紧转3版)(紧接1版)夏忠琼说,“要致富,先修路。”近年来,该村已硬化道路14.1公里,新建人行便道2公里、泥结碎石路13公里。同时新建集中供水点1处,整治山坪塘13口,红层打井200余口,惠及全村90%以上群众。
  修通一条路、建好一座桥,不光是解决群众出行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引进产业奠定了基础。2016年,在外务工多年的4社村民颜少华决定回乡创业,他在4社、5社、6社流转土地400余亩种植清脆李,带动了周边30余户村民增收。“现在路通了,村里的农产品能卖出去,外面的资金也更愿意投资进来。”颜少华介绍,他采取的是向贫困户免费提供树苗、化肥、技术,并解决李子的销路,贫困户需要的只是出土地。现在村民们积极性很高,不仅在自家田地里种,甚至把房屋周边的空地、荒地都种上了李树。
  站在山头,望着自己的10亩李树林,4社贫困户文世平眼神坚定地说,“党的扶贫政策好,现在村里基础设施好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脱贫致富。”
  近日,记者在钟峰村采访时,恰遇重庆市第二农业学院的农业专家在田间调研,与村民们交流发展石榴种植的技术问题,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事实上,钟峰村在产业发展上,紧紧依靠科技力量,把“智力扶贫”和品牌打造作为重中之重,其背后强大专家团队的智力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今年的3月29日,钟峰村便民服务中心人头攒动,村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聆听市科技特派专家讲解生姜种植技术。农业专家从姜种消毒、土肥培养、泥土覆盖、中耕培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带来了100斤新品种生姜让村民试种。6社村民李尚维说,“专家讲得很好,新品种姜产量很高,自家的3亩生姜,今年增产了近2成。”
  如今的钟峰村不但产业蓬勃发展,而且也有了一块块响亮的农业品牌。“潼南罗盘山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审查和专家评审,被确认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罗盘山生姜”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切实有效的“扶智”举措,给钟峰村的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成为脱贫致富的制胜法宝。新胜镇党委书记林远征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在人,只有在‘扶智’上下足功夫,不断增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合力拔穷根,才能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