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通讯智能生产车间。
位于潼南高新区的与德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移动通讯和智能终端的开发、设计和制造商,年生产手机超过600万台。走进与德通讯的生产车间,你可能会觉得特别惊讶,两层厂房、近百台各类生产、检测设备,但操作这些设备的工人却只有不到80名。
与德通讯总经理王连生介绍,工人少的原因是公司投入8000多万元对整个车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引入了5条全自动SMT生产线、2条全自动单板测试线和4条整机测试线,机器设备代替了人工,实现了电子元件装配、手机组装、整机检测的全程数字化管控和智能化加工。
比如整机测试环节,就是在手机出厂前对手机的操作系统、摄像头、按键、屏幕、听筒、话筒等功能进行合格率检测,以前靠人工操作一个流程至少需要12名工人,改用智能化测试后,只需要2人即可完成。
对与德通讯来说,数字化车间带来的不仅是人工成本的减少,智能设备装配的精密度和检测的准确率早已超过人的感官测试。王连生说:“通过数字化车间,工人可以通过电脑对产品加工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生产管理更加精密,产品质量显著提升,进而吸引到了华为、阿里巴巴等高端客户,产品的附加值呈现几何倍数增长。”
同样在潼南高新区,捷佳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生产的汽车传动轴部件,由于质量可靠,安全性能高,在业内得到广泛认可。
2017年10月,根据客户需求,公司需每天生产三槽壳和轴杆的一万二千只,当月必须完成三十五万只的订单,可大量的订单却让公司负责人夏永鑫犯了愁,“现有工人就算两班倒,也不能按时按质完成订单量,临时招工,又怕因技术不熟练影响产品质量。”这次经历让夏永鑫下定了决心,必须对生产环节进行“机器换人”。
“机器设备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不怕高温不怕冻,再大的订单也不用担心。”夏永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名工人只能负责一台生产设备,现在一台机器人能负责3台生产设备,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人工成本也直线下降。”
尝到智能化甜头的夏永鑫也给企业定了一个小目标,他与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系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提供部分研发经费,并建立硕士研究生实践科研基地,共同开发新一代搬运机器人,让学院科研成果为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助力。他说,“下一步,企业还将借力首届智博会成功举办的东风,进一步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潼南高新区,跟捷佳泰一样实施智能化改造的还有重庆奥尔玛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专业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手机、电脑金属零部件,汽车、摩托车金属配件,精密铸造,精密模具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高速CNC就是其核心设备。
“装备智能化生产设备后,公司的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产品的精密度最高可到1%毫米。”公司总经理沈鸿斌告诉记者:“这个车间有24台高速CNC设备,而控制这24台设备的员工只有2人,平均48分钟就能加工一台GIMI投影仪铝制外壳,2个人一天可生产400套产品。”
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另一个作用是,能充分实现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奥尔玛的智能数字工厂将生产设备联网,通过数据自动上传反馈设备运行情况,将人和设备紧密联系在一起,工厂管理者可以在手机或者PC终端观测到每台设备实时数据。
沈鸿斌给记者举例,在设备控制系统上设制了轴承的温度标准,如果温度超过80摄氏度时,系统就会报警,并提醒技术人员立即反应处理,实现了信息收集、分析、反馈的同步进行,既省时又省力。
2018年,像捷佳泰、奥尔玛一样实施了“机器换人”的企业在潼南共有10家,但相对于企业总量,这仍然是少数,要真正改变传统生产工艺、传统装备水平、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潼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要路子对了,远一点、慢一点我们都不怕。”区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说:“潼南将始终把智能化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壮大智能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构建智能体系,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潼南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