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药监局印发了《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的通知》,决定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近日,中国药学会发布“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追求疗效滥用药、自行停药没危害、别人能用我就用、海淘药品放心用等“榜上有名”。为此,记者也走访了我区不少家庭,发现“一老一小”两大群众的确存在不少用药误区。
老人用药:别信秘方“乱服药”
75岁的唐大妈患有轻度脑梗阻,虽然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吞咽能力有一定影响,但精气神很好,近期却突然精神状态萎靡,成天无力,而且还伴有拉肚子等症状,一到区人民医院就医才发现,是因为唐大妈亲信了朋友给的“祖传秘方”,服错了药。
区人民医院的李医生说,老人患的大多是慢性疾病,就医后不可能立竿见影。他们往往听说有种药效果好,或者亲友推荐“秘方药”,就迫不及待地想服用,但人体存在基础水平、个人体质和疾病病情的差异,错误用药不仅会延误治疗,严重的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除了朋友间的口口相传外,有些老人还很相信广告。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适应不同的药物。因此,生病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去就诊,就算服用医生开的处方药后不见好转,也不要亲信社会上随意流传的“秘方药”,若想参考他人的用药经验,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
脑梗阻、高血压、糖尿病等是老年人群众中常见的慢性病,服药后不会立即见效,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用药,有的甚至需要终身用药。老人如果急于见效,轻信“秘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也有一些老人因病常年服药,结果把自己当成了“专家”,不遵医嘱,随意增加药量甚至停止用药,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期,病情反复甚至加重。
“我接诊的很多高血压患者不按医生处方用药、不规律用药。平时不吃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后才服药,症状一消失又马上停药,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李医生说,“以高血压为例,突然加量或换服其他降压药物,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变大,忽高忽低的血压,反而会增加中风、心肌梗塞、肾损害等风险,使病情加重。希望老人们慎重用药,避免服错药或乱服药情况发生。”儿童用药:家长不应当“医生”
孩子生病,作为家长总是很心痛、很着急,有的家长选择在正规医院治疗,有的则急于用药,忽视了“用药原则”,对儿童健康威胁巨大。“从接收的病例来看,儿童用药出问题,除了极少数是一些药物本身有不良反应外,主要跟家长不恰当的做法有关。”李医生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家长自己当医生,胡乱给儿童服用成人药,二是家长给儿童的药里添加其他成分,造成药性改变。”
发现孩子不肯吃药,很多家长都采用牛奶、糖水、饮料等甜东西来拌。而在李医生看来,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药物可能会跟其他食物发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改变性质。
孩子生病了,有些家长不去找医生,而是选择自己当医生。凭自己的判断、听来的经验、采用所谓的土方偏方治疗;或者从网上搜一搜,发现症状大致相符,就照网上的方子吃药。
一个月前,李医生接收了一个病例,入院原因就是家长把成人药降低剂量后,拿给孩子服用所致。李医生说:“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儿童随意减量用成人药,这样做剂量无法掌握,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解毒功能也差,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易造成毒性反应,切不可随意用成人药减量服用。”
李医生最后说,“药物是把双刃剑,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家长应该对孩子合理用药引起足够重视,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谨慎小心,严格遵医嘱,不要自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