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收,对潼南区崇龛镇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伟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近日举行的首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面对全国各地的精英强将,他沉着应战,荣获农机驾驶操作员赛项二等奖,将“全国农业技术能手”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收入囊中。据了解,全国仅75人获此殊荣。
眼下,一回到潼南的陈伟立刻投入到繁忙的秋冬种植中,记者和他联系几次才趁他转场的间歇,在上和镇新嘉艺农业公司的中药材基地“逮”到他。这个近1.8米的大个子正操作收割机熟练地收割中药材,轰鸣的机器声响彻山间。
从小学徒到农机队长
陈伟说,1994年,22岁的他进入四川绵阳一家工程机械专业学校学习,开始了与农机的真正接触。
为学到真本领,他经常泡在教室里看书;为能多摸摸机器,常常练到凌晨一两点钟也是家常便饭。“在校的两年时间,师傅的脏衣服我全承包了,洗好、叠好,送到师傅寝室。”陈伟坦言,做这些是为了让师傅给他“开小灶”,学到过硬的技术。
毕业后,陈伟选择到新疆库尔勒大展拳脚,耕地、播种、植保、收割、秸秆粉碎等各个环节他都全程参与,很快从一个普通的机手做到了农机队队长。
后来,陈伟联合熟识的30多个川渝农机手抱团发展,服务当地的抢种抢收,团队收入高时一个月能挣200万元。
回乡创业打开局面
2008年底,陈伟带着他的8台拖拉机回到家乡潼南创业,并注册成立了重庆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刚开始,我们只在崇龛、桂林、柏梓等镇街的蔬菜基地干点土地旋耕的活。”他说,为了推广农机新技术,他想尽了办法。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柏梓镇一家公司蔬菜基地进入夏季就处于休耕期,地里的杂草会长到一人高,等到种植秋菜时再进行清除。
陈伟主动联系企业负责人,表示可以通过农机作业进行秸秆还田,比人工除草省时省力,成本也会下降。
但企业负责人婉言谢绝:“我们一直坚持人工除草,对秸秆还田不了解,对下一季蔬菜不知有没有影响。”
陈伟多次来到基地,介绍秸秆还田的好处,最终企业拿出一亩地让他实验。“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肥增产作用也很明显,一般可增产5%至10%。”他说,用装上秸秆还田器具的拖拉机在地里几个来回,不到一刻钟就能将一亩地的杂草成功粉碎,施入地里。
“我这里有2900亩地,全部交给你做!”企业负责人连连称赞。他和陈伟一起算了算账,清理一亩稻田的杂草,请一个工人要两天时间、80元钱,用农机秸秆还田技术只需要15分钟、40元钱。此后,这家企业成为合作社的长期合作客户。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扩大,长丰农机合作社不光进行秸秆还田,还开始土地综合整治与机种机收,范围也从潼南扩大到了周边区县,成为川渝地区小有名气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探索宜机化改造
这几年,在潼南区农委农机推广站的支持下,陈伟开始探索丘陵山地的宜机化改造。
“潼南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地块小、不成片、没有机耕道,很多业主想投资却被困住了手脚。”陈伟说,比如一年前,重庆盆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了2300亩山地,总经理李传桂通过区农委找到他。原来,流转地块山高路窄、田埂又多,拖拉机根本开不进地里。
“你听说过宜机化改造吗?”陈伟开门见山,给李传桂介绍新名词。
“听过,是不是把山推平,变成好耕种的平地?”李传桂说。
陈伟摇头说:“对于我们丘陵山区的宜机化,主要是合并细碎地块,改造坡道、沟渠和道路,保证大型机械开得进去、用得起来。”接下来的这句话让李传桂动了心,“山地能当平地种,改造费用也不高。”
于是,从勘查、技术指导到标准化改造,仅两个月时间,馒头山下的巴掌田变成了平整的田地,虽然落差还在,但有了机耕道连接,大机器也能下田了。
现在,不少潼南和区外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主动联系他,希望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改造。他的宜机化改造技术也得到市、区两级农委的肯定,还被市农委聘为全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师资库“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培训导师工作室”导师,合作社年收入近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