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欧胜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目前,我区正全面升级文化服务内容,加快建设各类文化场馆,让群众共享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几天,古溪镇河边社区歌舞不断,文艺骨干正领着村民排练迎新春文艺晚会,村里办起了热热闹闹的演出,村民们也过起了“演员”瘾。村舞蹈队准备的节目是自编自导自演的《吉祥中国年》,这次晚会将是他们第一次在舞台上表演。舞蹈队成员黄中庆说:“现在党的政策好,对我们关注特别多,平时排练有场地,演出有舞台。在我们锻炼身体的同时,给周围老百姓带来快乐,感到非常的幸福。”
通过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争取项目资金,区图书馆总馆完成升级改造,成功接受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建成陈抟文化展览馆和太安、新胜2个镇固定电影放映厅;建成寿桥镇、上和镇健身广场,完成10个社区健身点建设,新购置安装100套健身器材,对龙多山登山健身步道进行提档升级。
“在加快推进重点文体项目建设上,区群众文化体育中心规划方案第三次修改即将完成,将报区规委会最终审定;三块石文博园概念性规划方案已通过区规委会评审;充分利用重庆市公共文化物联网潼南区分平台,成功配送文艺演出、文艺培训、展览展示、专题讲座等596场,有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时,区图书馆统筹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建成我区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22个镇街挂牌分馆,其直属分馆建设经验荣登《中国文化报》;区文化馆在11个镇街挂牌分馆。通过固定阵地、流动文化和数字文化等服务相结合,全区公共文体网络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继续推进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体设施免费开放、错时开放,推进学校体育设施逐步向公众开放,常年提供文艺辅导、读书看报和体育健身等服务,全区公共文体设施年均服务人口达200余万人次。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圈”正在我区各地逐步形成。打造城区设施为龙头、镇街设施为骨干、基层设施广覆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现在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圈”。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后,老百姓能够就近参加文化体育活动、图书阅览等,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在全民群众中的均等化。”区文化委副主任刘宏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