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地处合川、潼南、武胜三县交界处的龙多山,因山势挺拔峻秀,峰峦起伏,逶迤飞腾,宛若龙蟠,故名龙多山。我们被它的显赫声名所吸引,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顾不得一路车马劳顿,恨不能一下把美好景色揽入怀里。
我们开始攀沿,一路羊肠小道,逶迤曲折,俯身拾级而上。登高俯视,豪情溢怀。听说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山的生日)数以万计的人来此朝山拜佛,游览观光,领略这里的宗教文化。我们问了山中老人,了解到山上建有真武殿、玉清宫、上清宫、古佛殿、龙佛寺、韦陀殿、灵土庙等寺庙、道观,昂扬的庙宇挺立,奇特的教会兴旺。我们先攀上了最高的上清宫,一排整齐的石砌台阶陡峭地斜立在山坡,周围树木葱茏。有一个道姑从容漫步台阶而上,给这旷古的山野着上了一道神秘的色彩。看到这些,不由得想起了影片中的道教圣地,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所谓“仙”,则是“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到了最高处,红墙碧瓦,道教的转乾坤的标志图清晰地印在墙壁上。道教是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主旨的。崇尚高山乃神仙之所居。道教最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就是白云缭绕,幽深僻静,脱俗超尘,拔地通天的高山。崇尚自然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幽僻的崇山峻岭里显得越发的青葱繁茂。今天的道士可曾还在采药炼丹?
龙多山风景优美,我们开始追逐它那离合的神光。想那雨过天晴,骄阳近山,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怀中,此时山峰便别有一番神韵,跟壮小伙与俊俏姑娘相亲一样。幸福漾满了怀,脸上却红霞欲坠。传说中的“佛光三色”——佛光、神光、灵光,阳光、彩虹相辉映,简直有“海市蜃楼”般的意境。
由上而下,我们站在半山腰,欣赏琳琅满目的怪石奇泉。龙多山能成为旅游胜地,得归功于山上的奇泉、怪石和石刻。龙多山的奇,就奇在山高却泉多。山上,水田如镜,终年不干;山间,流水淙淙,清泉汩汩。古人曾这样描绘和赞美龙多山的泉水:“清冷绀碧一泓澄,待晓常添几上瓶。简泻清音如漱玉,最宜深夜月中听。”我们一行人口渴了,忍不住七手八脚地各自掬了一捧,清凉的泉水从手指缝隙漏下,溅起一串飞珠滚晶。入口时,舌头都要化了。只觉得一股柔,玉液琼浆似的醇、绵,直浸入了五脏六腑,感觉日月之精华在体内回旋、激荡,精神为之一振。
龙多山的怪石有栩栩如生的“人面石”、他们神态各异,仿佛洞悉了人间的喜怒哀乐,于是脸上也表现出了不同感情,怕是也想体验我们人间的生活吧。展翅欲飞的“鹫鹰石”,好像看准了等待已很久的时机,它要猛然出击,全身积蓄的力量美感就很自然地表露着,看了很是催人奋进。虎视眈眈的“猛虎石”让人望而生畏,居然有胆大的人敢于前去亲昵,好似他家喂养的。佩服!坐岩打望的“猿猴石”,呵!真是猴性不改啊,连负有侦查任务时的打望也是抓耳挠腮的,一点也不严肃。这些石头真是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浓烈的文化气息也弥漫山中:龙多山石刻年代古远,最早的为东晋,多为唐宋,且品种齐全,造像、石坊、碑碣等应有尽有。其中不乏珍品,如西岩的“千佛岩”,在一千个小石龛中,每龛一佛,个个刻工精细,尊尊形象生动,为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的作品。
最奇特的是“飞仙石”,我们特意去欣赏了它,好像这块巨石也有了人的灵气,慕龙多山的名而来此地修炼,以便成仙。它长有翅膀,所以能千里迢迢飞到这里。它不畏险阻,停泊在一悬崖处,随时都有掉下去粉身碎骨的危险。石身中间有条缝隙,这就是苦修苦练的人得道成仙时的门径,只要得到了真经,加之日夜修炼,功成之后,斋戒数日,闭门打坐,冥冥之中就可以从这条缝隙飞升上天。只见云雾缭绕,飘阿,飘啊,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仙班。脱离红尘苦海且长生不老,何人不生向往之情呢。好探险的人们可以循此爬了上去。不知道在爬的过程中有没有找到飞升成仙的感觉啊?我们看见有人在上面放风筝,那个自由自在劲,怕也与神仙的境界差不多吧。我始终没有那个胆量,看来,要有探险精神的人方能领略不同寻常的乐趣。儿子蠢蠢欲动,见我不热情,他也没有好帮手、好伙伴,只得作罢,羡慕的眼神望得云层都湿漉漉的。
龙多山的美景看也看不完,如数家珍的山中老人说,还有“二仙传道、黄龙吐雾、滴水成珠、仙鹤孵蛋、飞仙一泉、仙人留迹、七步弹琴、情人林”等景点,“望夫石、猪神石、飞仙石、千佛岩、神龙岩、留兜岩、千层岩、铁锁坟”等离奇传说。要把家乡神奇的山看个遍,看个饱,赏玩个十足。怕是我此行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了,我只好带着遗憾,一步一回头地慢慢下山了。
再见了神奇的大山,再见了,可爱的故乡。今夜,我还会在梦中回到你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