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应俊(左)在给患者治疗。
蒋应俊与同事交流患者病情。
人物档案:蒋应俊,45岁,副主任医师,区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1992年开始从事口腔临床工作至今,现任重庆市口腔医学会理事、重庆医师协会口腔分会委员和潼南医学会口腔专委会主任委员。
“蒋医生,我的智齿真要拔呀!”“拔牙痛不痛哟?”……近日,记者在区人民医院口腔科VIP候诊室里看见蒋应俊正在耐心解答患者问题。蒋医生面露浅浅微笑,温文尔雅,从医25年,他一直以微笑面对患者,被患者称为“儒医”。今天,记者带你走进蒋应俊的口腔世界。
潜心求学 精益求精
蒋应俊告诉记者,为何要选择做牙医,这还得从中学说起。
“我是农村娃,填志愿之时,因成绩较好,班主任建议读卫校,填牙科录取几率大,好分配工作。就这样,我成为了宜宾卫校的学生。当时,我们学校可算现在重本级别哟!”蒋应俊骄傲地说。
1988—1992年,四年求学之路,让蒋应俊明白,既然选择了做医生,就选择了学无止境和精益求精。
1992年,蒋应俊被分配到县人民医院的时候,一进科室就傻眼了,设备只有两台油泵牙科椅,还不能正常使用,环境脏乱差,很难干出一番业绩。朋友劝他良禽择木而栖。
“当时,我内心很纠结,后来还是决定留下。在困难面前,我怎么能退缩。我可是科班出身的牙医,又年轻又有干劲,肯定能够干出一番事业。”蒋应俊自信地表示。
然而工作初期,蒋应俊发现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病人对年轻的他并不信任,让他丧失了信心,随之而来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缺乏令他疲于应付。
“我的目标是做一名优秀的牙医,一定要加油。”他暗暗给自己鼓劲。
于是,他仔细观察老医生诊治时的情形,闲暇时向他们咨询技术,回家后抱着技术资料研读……这些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这使他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随后,他在潼南牙医界小有名气。
在小有名气后,他的奋斗从未止步。
1996年前后,由于技术进步,蒋应俊外出学习口腔正畸,当时在潼南还没有一个正畸医生,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全新挑战,精益求精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他。
从那时起他走上了正畸道路,培训学习、自主钻研、虚心讨教、案例研讨、摸索自醒,一系列的摸索实践,使他掌握了正畸医疗的关键技术。随后,他学成归来,填补了潼南矫正口腔的空白,给病人带来更多福利。
2010年,他又学习了口腔种植技术,包括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学、牙周病学、口腔影像资料学和口腔材料学,非常复杂。于是常常挑灯夜战,反复琢磨,重复着乏味枯燥的学习,这让他走进了口腔学的一个新世界。不久,他成为了潼南“种植牙”的第一人。
“我现在每年要种植近千颗牙齿,技术要求非常高,风险也大。但是患者相信我,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看着他们种植好牙齿后,微微一笑瞬间,让我很自豪。”蒋应俊说,植牙是一门艺术,对于美观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自己为何能受到患者青睐,不过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技能罢了。
患者点赞 不忘初心
“我们一大家人都到蒋医生这里来看病,他不仅技术好、人品好,收费还公道。”一旁候诊的李女士拉着记者说,“我女儿之前被同学嘲笑说‘龅牙妹’,我心急如焚,赶忙来找蒋医生矫正。蒋医生不仅帮我女儿制定了详细的矫正方案,还经常和我女儿聊天,开导她,讲解口腔知识。两年之后,矫正结束,我女儿不仅变漂亮了,性格也开朗了,还说长大以后要像蒋叔叔一样做个优秀的牙医。”
“我上次来看病,少带了300元,都是蒋医生给我垫付的……”
“我一直怕痛不敢拔智齿,结果半边脸都肿了,差点有性命之忧,还是蒋医生救了我……”
“蒋医生从不收红包……”
记者采访蒋应俊时,候诊的患者不约而同地围过来向记者讲述他们和蒋医生之间的点滴故事。
“从医25年,我相信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采访结束之时,蒋应俊告诉记者,他从未忘记医生的誓词: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
那一刻,记者感受到了来自医生救死扶伤的力量,蒋医生只是这千万医生中的一个,正因为有这些“仁医”和“德医”,才筑起了我们的健康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