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红(右)举起刚挖出来的生姜,内心充满了喜悦。
本报讯(记者 陈靖 实习记者 郭伟毅)“要是几年前,过了秋分后,我们乡里头基本就没什么事情了。但现在不一样,‘农闲’居然变成了‘农忙’!”柏梓镇石梯村种植大户陈德红称,地里的柠檬成熟了,正逐渐上市,套种的生姜也到了卖的时候,“一天忙得不可开交”。
9月26日,记者来到他流转的地里看到,以前的水田都改造成了柠檬地,一个个已经成熟的果子,几乎要将套在外面的纸袋“撑爆”。陈德红随手拉下一支枝桠,解开墨灰色的袋子,露出来的柠檬果颜色嫩黄,表皮光滑,卖相诱人。在临近的地里,去年种植的春见已经长到一米多高,由于间距较大,闲置的土地较多。
“这些经济作物一般都要两三年后才能有收入,反正现在地都是空着的,我就套种上了生姜,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价值。”陈德红称,村里本来就有种植生姜的传统,虽然种起来费时费力,但如今品相好点的,能卖到十多元一斤。“每天挖几沟生姜,拉到市场上去,轻轻松松卖个一两千元也不是难事。”
“我们号召老百姓因地制宜,通过‘适度规模经营’,让特色种养业逐渐代替传统农业,带动大家增收致富。”据石梯村党支部书记何仲介绍,村子属于浅丘地形,很多坡地没经过集中整治,产业发展比较受限。针对这种情况,村里协助做好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改造,吸引本地有意愿的农户搞产业。目前,该村已成立经济实体10余个,流转土地2000余亩,重点发展柠檬、花椒、瓜蒌、栀子和生态鱼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