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53期 >2017-09-26编印

加强环境治理 建设宜居潼南
本报记者 谭春兰
刊发日期:2017-09-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靓丽的江北新城。

靓丽的江北新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潼南区委、区政府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头等大事来抓,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地绿、花香的潼南,让老百姓更幸福。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造就最美潼“蓝”

  据了解,我区常见的空气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扬尘、油气、生活废气四大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做好大气污染防治,也就消除了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对大气污染的整治,我们坚持从源头上抓起。”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在控制工业污染方面,加强烧结砖瓦企业大气污染治理,今年辖区内的砖瓦企业,有22家完成脱硫以及除尘设施建设,依法关闭4家,责令7家停产,1家整改。
  此外,我区还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完成26家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5辆,完成化工厂VOCs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对42个在建工程全覆盖督查,巡查工地194个,整治不文明行为359项。加强城区道路扬尘污防防治,共检查过往砂石运输车2430余台,查处未密车辆158台,查处冒装撒漏车辆6台(次),同时在进城入口处设置6个检查点,查处入城脏车86台(次),锁扣城内脏车32台(次)。
  今年1—7月,我区空气优良天数158天,优良率74.5%,高于年度68.5%;8月,我区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1天,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在29个区中名列第九。
  “这里空气很清新,确实宜居宜业,非常喜欢这里的青山绿水。”在潼南做生意的蔡先生,对潼南的生活环境非常满意,身为广东人的他,如今已在潼南买房安家。

实行小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确保水环境安全

  我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在环境保护,特别是小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上,有着特殊的“区位因素”。
  “区政府投入2.03亿元用于琼江河流域整治项目,目前,项目已支付资金6300万元,完成总体工程量的40%。场镇污水二、三级管网已建成50公里,太极古镇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入使用,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工程、重点场镇河道整治工程、污水排放在线监测与前置化智能处理平台工程已动工。”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购置全自动清漂船7艘,购置垃圾车97辆,机动三轮车8辆,手推车30辆,垃圾箱1059个,垃圾桶340个,推动琼江河流域整治。
  此外,全区积极落实河长制,积极开展河面清漂行动。各镇街共成立清漂队伍22支,购置全自动清漂船7艘,出动人力2780人次,打捞水面漂浮物共70公里。涪江太和断面、琼江中和断面优于III类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开展噪声污染防治让城市充满宁静

  提到工地噪声,很多市民都曾头疼不已。针对群众反映较多的夜间施工噪声,今年以来,我区加强夜间施工审批,对未经建设、市政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的建筑施工单位,一律不予核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工地噪声得到有效消除。
  城市噪音,具备不易管控的特点。“特别是那些临街商铺,为吸引顾客播放很大分贝的音乐,执法人员去的时候老板又把声调调低,执法难度较大。”区环保局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取宣传引导,用道理去说服、感化商家,同时对屡劝不改的给予处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加强联合执法,对建筑工地、娱乐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监督检查,仅在中高考期间,就组织环境执法60余次,巡查建筑工地30余家、娱乐场所13家,现场责令3家建筑工地规范施工行为,处罚2起违规施工行为。”区环保局执法人员介绍道。
  如今,走在潼南城区的大街小巷,几乎听不到恼人的噪音,城市的宁静之美与生态之美相得益彰。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靓丽乡村美如画

  初秋时节,桂林街道双坝村里,一望无垠的田野,一垅垅蔬菜长势喜人,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平整干净的乡村公路环绕其间……这就是我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效果的一个缩影。
  “区委、区政府按照‘全区一幅画、一村一张图’的思路,高规格、高起点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规划。”区城乡建委负责人说道,我区紧紧围绕“天蓝、地绿、水净、民富、村洁”工作目标,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分类推进、示范带动”,分类分年度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现已实施165个村。
  “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政府一番精心打造,曾经又脏又破的乡村变成了舒适宜居的美景。现在我们村房屋漂亮,公路畅通,环境优美,生活更加安逸了。”近日,双江镇五里村5社村民吴世华谈及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区城乡建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严格按照“硬化、洁化、绿化、美化”整治标准,在村容村貌上再优化,在产业发展上再深化,在服务管理上再强化,不断丰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内涵、提升质量,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