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总第44期 >2017-09-12编印

孩子玩手游频频消费 家长应该怎么办?
刊发日期:2017-09-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李扬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游戏已成为不少人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而爱上手机游戏的不仅有大人,不少孩子也成为了手游的忠实“粉丝”。那么,让孩子玩手游,是否存在什么风险呢?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频频产生消费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大爷把手机给孙子玩游戏,孙子闹着要花10元买游戏装备,大爷觉得10元不多,就把自己手机支付宝密码告诉了孙子,随后就忙着做家务。当天下午,当孙子外出玩耍时,大爷把手机收回来时被支付宝转账短信惊呆了,短短几小时内,他的手机支付宝转账20余次,金额达数万元。原因就是孙子在打游戏过程中购买了各式游戏装备,转账金额从10元到上千元不等。
  这样的案例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家住凉风垭某小区的李潼就给记者说起了这么一件事。那是去年春节,李潼的侄子到她家玩,提出想用她的手机玩游戏,李潼当时并没多想,就把手机给了侄子,小侄子玩了1个多小时后把手机还给了她,没想到当天晚上,李潼就收到短信,称她手机欠费了,提醒她充值。“当时就觉得奇怪,因为前天我才充了100元话费,怎么这么快就没了。”李潼回忆说,她第二天就到营业厅打印话费清单,才发现前一天多次向同一家网络技术公司购买了产品的支付,李潼一下子就想起了小侄子玩的游戏。经过询问,果然是侄子没有告诉她,直接通过手机内的话费支付购买了游戏装备。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未成年人玩手机游戏已成为一个较普遍现象。但孩子们心智上尚不成熟,他们对于金钱的概念比较模糊,同时也缺乏自控能力,一些不合理消费行为也就由此发生。

及时引导孩子
  那么,对孩子玩手游产生的不合理消费这个社会现象,大人们又是怎么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我觉得这是家长的责任,不应该笼统地说是孩子的问题。”市民陈强说,家长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引导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尤其是明知孩子缺乏自控力的前提下,放任孩子随意使用手机,不仅如此,有的家长相对护短,发现孩子不经家长同意擅自用手机里的钱购买了游戏装备,往往以“孩子小”“不懂事”为由给孩子开脱。“孩子不懂事,但家长得懂事,得教孩子什么是对错,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观念。”陈强这样评价道。
  与陈强不同,市民陈娇表示,在孩子的手游不合理消费中,游戏运营商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相信大部分市民在下游戏时想的都是免费玩,但是现在不少手游APP的支付功能相对隐蔽,在产生支付时也没有很好地尽到提醒责任。”陈娇说,现在,消费者只要打开手机的应用商店,很容易就能找到大量免费APP。但事实上,即使有些APP声称自己“完全免费”,也可能有多重途径让消费者付钱。最常见的就是直接购买付费游戏道具;除此之外,有些APP只能免费体验一部分,如果想要看到后续就要付费。

约束规范孩子
  采访中,记者也听到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明知道这个钱的支出孩子并没得到家长允许,那么这笔钱能不能收回?为此,业内人士朱先生表示,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巨额消费父母有权要求撤销。但他同时指出,虽然从理论上这笔钱可收回,但此类消费维权难点在于,家长如何证明这样的消费确系未成年人发起;再者,由于诉讼程序较繁琐,有些家长承受不起只好选择放弃。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类似行为再次出现?朱先生表示,还是需要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消费情况。
  在他看来,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不合理消费并没有防备,孩子能够很轻松地直接拿到家长的支付密码、身份证号等,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消费后删除家长手机里的消费提示短信。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应该多加留意,尤其是孩子使用手机时。

记 者 手 记

  谈起孩子玩手机,很多家长其实有一种视之如洪水猛兽的忧虑,生怕孩子因为玩手机耽误正事。在记者看来,手机是顺应科技潮流的产物,孩子玩手机其实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行为,如何对孩子玩手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规范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记者建议,家长应以正面的心态看待孩子玩手机的行为,对孩子玩耍手机的时间、项目进行相应约束规范,让孩子知道玩耍的界限;当孩子提出要玩游戏时,家长应时时关注,防止孩子因为控制不住或者无知而进行消费;家长的支付信息,尤其是身份证号、支付密码这类关键信息,不能让孩子知道。不仅如此,对某些支付软件的所谓免密支付功能应及时停用,避免孩子在手机上误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