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经济总第43期 >2017-09-11编印

面对存款业务,银行还有理由选择拒绝?
——在潼各银行严格执行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
刊发日期:2017-09-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陈靖
  继去年出台的“每人在同一家银行,且在全国范围内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规定之后,今年上半年,央行再次对银行账户出文进行规范。日前,记者了解到,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重庆银行等在内的多家在潼金融机构,都已全面执行央行《关于加强开户管理及可疑交易报告后续控制措施的通知》。
  据了解,按照《通知》要求,在潼各银行均已加强开户管理,防范非法开立、买卖银行账户及支付账户行为。中国工商银行潼南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银行和支付机构除了需按要求履行审查义务,也有权拒绝开户;而市民想把钱放在银行里,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想存哪里就存哪里”,银行已有权说NO!
背景:防诈骗、防洗钱、防非法集资
  不管是大众媒体或是警方通报都可看出,近年来,不法分子非法开立、买卖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继而实施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逃税骗税、贪污受贿、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案件频发。部分案件和监管实践显示,一些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开户环节,客户身份识别制度落实不严,存在着一定的业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漏洞,为不法分子非法开立账户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在报送可疑交易报告后,未能对报告涉及的客户、账户及资金采取必要控制措施,仍提供无差别的金融服务,致使犯罪资金及其收益被顺利转移,洗钱等犯罪活动持续或最终发生。
  中国工商银行潼南支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开户管理,旨在有效防范非法开立、买卖银行账户及支付账户行为,提高洗钱风险防控能力和水平,从而抑制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逃税骗税、贪污受贿、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义务:银行需“了解你的客户”
  《通知》指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应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认真落实账户管理及客户身份识别相关制度规定,识别、核对客户及其代理人真实身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人工分析、识别,杜绝不法分子使用假名或冒用他人身份开立账户。
  中国建设银行潼南支行相关人士介绍,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重新识别、调查客户身份,包括客户的职业、年龄、收入等信息;采取合理措施核实客户实际控制人或交易实际受益人,了解法人客户的股权或控制权结构;调查分析客户交易背景、交易目的及其合理性,包括客户经营状况和收入来源、关联客户基本信息和交易情况、开户或交易动机等;整体分析与客户的业务关系,对客户全部开户及交易情况进行详细审查,判断客户交易与客户及其业务、风险状况、资金来源等是否相符;涉嫌利用他人账户实施犯罪活动的,与账户所有人核实交易情况。
  通过严格执行以上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堵住”以前制度留下的“漏洞”,给不法分子无任何可乘之机。
拒绝:五种情况会被说NO
  “以前,我们的身份证一旦掉了,会显得特别紧张,害怕被不法分子拿去取钱、开户等。新规定执行后,将不必再有这种担忧。”据中国工商银行潼南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据《通知》要求,面对开户客户,银行将有选择地采取联网核查身份证件、人员问询、客户回访、实地查访、公用事业账单(如电费、水费等缴费凭证)验证、网络信息查验等方式,识别、核对客户及其代理人真实身份,杜绝不法分子使用假名或冒用他人身份开立账户。
  在潼各银行温馨提示,以下五种人将在开户时被拒绝:不配合客户身份识别的人;有组织同时或分批开户的人;开户理由不合理的人;开立业务与客户身份不相符的人;有明显理由被怀疑开立账户存在开卡倒卖或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等情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