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上午,区委书记曾菁华一行到梓潼街道五郎村召开院坝会。
村民在村里的家庭农场务工。
驻村工作组走访贫困户。
“现在,要比比看谁家的种养产业搞得好、效益高。”“看谁家的‘穷帽’摘得快、笑得欢。”……9月2日,记者走进梓潼街道贫困村——五郎村,这样的话在村民间广为流传。随着全区巩固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梓潼街道五郎村精准识别出的77户建卡贫困户,正卯着劲儿相互比赛着“摘穷帽”。
通过与村干部和贫困户的交流,记者深深感受到该村贫困户积极脱贫致富的热情,驻村工作队及联系包帮单位的干部誓要改变五郎村面貌,消灭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决心和信心。
村里将新增2处变压器、新修一处石河堰、新建2公里水泥公路、完成D级危房改造11户,帮助5名贫困大学生享受“雨露计划”资助,新建的璧源家庭农场即将试营业,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当前,巩固脱贫工作在五郎村有序、有力的推进。
精准识别贫困户确保一户一策帮扶到位
“我们及时传达全市深化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全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研究部署了街道脱贫攻坚的下一步工作安排。”梓潼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绪仁介绍,严格落实了包帮责任和扶贫驻村工作队责任,加强了对未脱贫户和返贫户的结对帮扶,并调整了扶贫驻村工作队人员,对帮扶干部进行培训,要求干部从产业扶持、就业创业、政策救助、低保兜底等方面对帮扶对象进行对口帮扶,确保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到位。
“潘承贤老两口,因病致贫,2017年扶贫措施:低保兜底,实施D级危房改造。”3社60岁老潘一家就是本村严格实施了一户一策、精准扶贫的受益者。
60岁的潘承贤本来就疾病缠身,家庭困难,去年家里三间木结构老房子突然倒塌,儿子又出车祸锁骨、肋骨骨折,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儿媳离婚而去,老人便带着儿子和小孙子借住到邻居家,帮扶干部得知情况后,把他识别为新增贫困户,为他申请了低保,并把他家纳入D级危房改造。
“感谢扶贫的干部们,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住进了新房,在城里务工每月能领到1700元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总算有着落。”说话的是2社的刘朝建,2016年,他在砍树的时候发生意外,锁骨和9块肋骨断裂,病愈后丧失劳力,无法从事体力活,村里把他识别为新增贫困户,在包帮干部的帮助下,他家实施了异地搬迁,住进了新房,还根据他身体情况,在潼南城区帮他找到一份工作,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
村里的人口有这么多,到底扶持谁?村支部书记李明告诉记者,在贫困户的识别过程中,五郎村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执行“四进七不进”标准,按照“八步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尽扶,确保该扶的一户不漏,该出的一户不留。目前,全村有建卡贫困户77户,其中,稳定脱贫户5户,正常脱贫户60户,未脱贫户12户。
上下一心齐行动进一步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上午11时,在五郎村2社的一处变压器旁,记者见到了身材中等、说话斯文、办事利落的第一书记郑科,他正和区供电公司的同志,为村里新增两处变压器的事儿,在规划测量线路。
围绕着村里的扶贫话题,记者与郑科摆起了龙门阵。郑科介绍,当前,五郎村的巩固脱贫工作任务艰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都按照“班子不散、力度不减”的要求,持续开展巩固脱贫工作,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贫困户帮扶和落实扶贫政策、宣传扶贫政策等各项工作。
“曾书记,我们社因一河相隔,至今不通公路,能不能想法帮我修一下石河堰,好让出门方便些?”
“曾书记,我们村夏季供电不足,家里的打米机、抽水机都没法用,更别说空调了,看能不能帮我们想想法?”……
8月10日,区委书记曾菁华带领相关部门到包帮的五郎村调研,在召开院坝会广泛听取了群众意见后,当即要求梓潼街道和相关部门,要坚持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和扶贫政策落地,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精准施策,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确保五郎村巩固脱贫任务完成。”
郑科介绍,调研工作结束后,梓潼街道和相关部门就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从村里的D级危房改造、农村电网升级、石河堰修建、新建公路等入手,积极展开行动。
“五郎村今年计划实施D级危房改造11户,9月中旬就开始实施,年底这些危房户就可乔迁新居,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梓潼街道党工委书记彭绪仁说。
“目前,村里有5个变压器,曾书记调研时,群众反映村里高峰供电不足,空调、打米机无法用,我们公司高度重视,经过工作组多次勘察,我们将在村里新增2个变压器,改善7个社的用电条件,9月要完成线路规划,10月开工建设,11月完工。”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先正勇说。
村支部书记李明介绍,五郎村4社是该村基础设施最薄弱的一个社,一条河阻碍发展,至今该社河对岸还不通公路。近期,区交通、水利等部门已多次到五郎村进行现场勘测,目前,4社的石河堰建设已完成设计,本月中旬将开工建设,11月底建成;还将在村里新建公路2公里并硬化,以解决4社群众出行难题。
“等石河堰和公路修好了,我们出门就方便了,这些扶贫干部们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呀!”4社村民唐元兴得知村里要修石河堰和公路高兴不已。
加大产业扶贫村民脱贫致富路更宽
“村里能人田大平在村里办的璧源家庭农场9月中旬就营业了,我和老伴最近都在农场里面打工,帮忙搬桌椅,给花园除草,准备营业的事情,两个人一天能挣160元。”正在璧源家庭农场打工的4社村民李道润高兴地说,这两年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像她这样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轻松挣到钱。她告诉记者,她家现在一分地挣两份钱,流转5亩地每年能收2000多元,每天打工还能挣一份。
当天,记者在五郎村西边的一个小山坡上看到,漫山遍野新栽种的柠檬树,每棵都枝繁叶茂,长势喜人。果农们正在地里疏果、施肥,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我们在果树中间间种胡豆和花生。”金紫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秀琼介绍,公司成立以来,就在村里长期雇用了20多个贫困群众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能挣60元。到播种、收获季节,务工人数多达几十人。
“我们也希望出分力,尽可能多地帮助困难群众。针对村里的贫困户,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致富联合体模式,让五郎村一批‘穷、弱、小’农户被带富、带强、带大,不断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黄秀琼告诉记者。
“现在,我长期在村里的农企打短工,一天能挣60元左右。公司今年又接管了我家鱼塘,我每月有固定管理费,摘掉穷帽完全没问题。”贫困户刘国阳对脱贫充满信心。
据了解,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带领下,如今五郎村已经发展专业合作社1个,家庭农场1个,发展农家乐3家,引进农业项目5个,流转土地1269亩,发展柠檬460亩,龙虾养殖300多亩,帮助解决贫困户就业37人。
一阵秋风吹过,五郎村因产业发展而生机勃勃:400多亩柠檬,连片发展;200亩生态农庄,瓜果飘香;300余亩养虾基地,龙虾活蹦乱跳……
从“输血”到“造血”,从解决温饱到引导发展,在实施巩固脱贫的路上,五郎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