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科
潼南人工运河。杨毅摄
潼南人民英雄汉万众一心修电站
双手引来涪江水铁肩担走万崇山
这首民歌是我在一次朋友聚会时,第一次听到潼南知名企业家姚代书演唱的。它是32年前由梓潼中学学生在当年的金鸭河坝灯光球场为潼南人工运河(三块石电站)建设者表演的,它在当年极大地鼓舞了数万建设大军修建电站的热情。今天听到当年表演者声色俱佳的演唱,让我们仿佛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了30年前热火朝天的运河建设工地,看到了父辈们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环境,听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渠。它起于新林公社三块石(今桂林高庙村5社),穿过姬家坝、小舟坝、外梁子坝、花园浩,进入桂林公社的桂林场、八面山、再经梓潼镇的大岩洞,长岭岗、向落丘至莲花寺船闸。运河全长30.43华里,河面宽约110米,呈自西向东流向。运河北靠巍巍群丘,有远近闻名的八面山十里桃林;南邻桂林全国著名的无公害万亩蔬菜基地;西接三块石大坝,东进潼南新城。运河上有十几座人行天桥,两岸散布村落,真可谓小桥流水,连绵青山,无际菜园。
运河蜿蜒流淌30.43华里
被誉为全国第三、西南第一的潼南人工运河,是因修建潼南三块石电站开掘的引水渠。运河在当年双江公社的狮子岩和新林公社的三块石涪江河两岸之间断面筑坝截流修建的引水
50000民工肩挑背扛1095天
潼南人工运河(三块石电站)工程,于1976年准备,1977年12月开工,到1979年9月1日,总装机14400千瓦的三块石水电站首台机组建成发电时止,历经了3个年头1000多个日日夜夜,人工运河终于水到渠成。
为修好电站,当年全县以区为团,以公社为营、以大队为连、以生产队为排,按照军队建制,组建了10个团、56个营、563个连、3643个排,投入3000多万个工日,开采条石27万多立方米,开挖安砌土石方达447万立方米,修筑长达30.428华里、高达10米以上,宽约8米左右的河堤。
修建潼南有史以来的浩大工程,是举全县之力,上下左右齐动员,男女老幼都出力。20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摆脱缺电困境,为了修好人工运河,潼南人勒紧裤带,民工们自带工具、被褥和伙食,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无偿捐助3年的清凉饮料费、烤火费,可谓团结协作、和衷共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在经济落后的30年前,不仅建设资金非常紧张,而且建设工具匮乏落后,开挖运河全靠民工肩挑背扛:用锄头一锄一锄的挖;用钢钎一点一点的撬;用箢篼一挑一挑的担。为了把河堤碾压夯实,只好将10几吨重的水泥钢筋碾磙子,由100多人用纤绳来拉。在燕儿坡河堤段碾压时,由于纤绳断裂,石碾磙子借助惯性向人群飞滚而来,个别民工来不及避让,被碾压致死。据统计,在潼南人工运河建设过程中,共有200多民工致残,35名青壮年牺牲。
当年的建设者告诉我:在潼南人工运河建设过程中民工们克服了不少困难,吃了不少苦头,但他们以苦为荣,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他们的报酬很低:当年没有补贴,以评工记分的方式,略给劳酬。主要劳动力一天记10分,附带劳动力评7分左右,每月一统计,年终由生产队会计根据全队全年的收入,测算分配。因发展不平衡,收入不均等,各地的劳动价值悬殊很大。有的生产队记10分的主要劳动力,一天仅可以得到一角五六分钱的薪酬。他们的住宿很差:民工们或自己在工地搭建简易窝棚,或寄住民居,在当地老乡家里摆地铺,一间12平方米的屋子睡了26个人。他们的生活很简朴:从数十里外来到工地,随身带来一些红苕杂粮,带来的咸菜酸萝卜吃完了,就只好用海椒、盐巴当下饭菜。因此当年运河建设工地广为流唱这样一首歌谣:
天作罗帐地当床,涪江两岸摆战场。
三块石头架锅灶,海椒盐巴下杂粮。
这首民谣不仅展现了数万民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也是当年运河建设者们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土办法解决了建设中的大问题
在30年前修建水电站,由于资金的紧缺,人才的匮乏遭遇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聪慧的潼南人民用勇气和智慧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战胜了一个个工程困难。一是采用“水推沙”法。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大型水利施工设备,建设者巧妙地运用抽水机提水,凭借落差将工场内泥沙抛入水中带走的办法创造的“水推沙”法,解决了厂房开挖基础之初由于工地狭窄,人员拥挤的矛盾;二是运用“土火车”法。铺设轻便轨道运土的“土火车”仅两人就可以推动,运土人立于车后可自动滑行,极大地缓解了土石方挖填运输的劳动强度;三是推行“竹笼法”。大坝截流时就地取材,用竹笼装上石块抛入涪江截流断面拦堵激流的江水,确保了大坝顺利合龙;四是“水泥碾磙”法。当时没钱买压路机,民工们就用水泥钢筋铸出10多吨重的大碾磙子,用人力在大堤上来回推动碾压;五是自制闸门。建运河需要闸门,当时最近的是四川夹江生产的闸门,虽然近在咫尺,也只好望洋兴叹。原因一是没钱,二是一道闸门重20多吨,有钱买也运不回来。于是,县里一位邓姓师傅被派去学习,回来自己买钢板设计制造。
200多男女民工配对喜结连理
1000多个日日夜夜,民工们借住当地农民家里,融入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他们同吃同住,帮他们挑水煮饭,与他们嘘寒问暖,年复一年,结下了深情厚谊。有的年轻小伙和花季少女,上班时一起劳动,下班后私密邂逅。心无旁骛,言无遮拦、敞开心扉谈理想,说未来。通过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终于携手走进了神圣的婚姻殿堂。据了解,因修人工运河结为夫妻的就有100多对。古溪镇三庵村李吉云夫妇,就是其中一对。李吉云修运河时21岁,在桂林四村农户家搭伙。他身强力壮,休息时常帮农户挑水、扫地,遇农忙还挽起裤脚下地栽秧打谷。慢慢地,19岁姑娘陈思碧喜欢上了他。两人恋爱、结婚。说起那段往事,李吉云腼腆又感激:“她家挨县城,我咋都没想到会跟我嫁到偏僻的古溪去。”
人工运河不朽功劳载史册
潼南人工运河已进不惑之年,它的开凿与贯通,不仅营造了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也极大地促进了整个潼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是累计发电42亿多度,解决了全县农业排灌,工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用电极度紧缺的问题。二是繁荣了交通运输业。运河修好后,渠河里来来往往的客货船,河堤上熙熙攘攘的客货汽车可以从县城到达桂林、玉溪、古溪、米心、新华等镇街,为数十万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的条件。三是发展观光农业,让潼南名声远播。运河左岸的桂林八面山遍植黄桃,每年阳春三月,漫山遍野姹紫嫣红的桃花,与运河右岸双坝村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及点缀其间的农舍村庄相互辉映,加上河堤两岸的成片杨槐、垂柳、竹林,把运河装点得绚丽多姿,犹如画中长廊,一时运河两岸的蔬菜、桃林和农家乐成了游人的好去处。潼南也依托秀美的人工运河、万亩蔬菜基地和十里桃花园先后举办了桃花文化节和蔬菜博览会等等吸引了成渝两地的游人络绎不绝来潼南游河观花、摘果买菜和品尝新鲜的农家饭。四是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潼南人工运河(三块石电站)像一座历史丰碑,向人们述说着潼南儿女艰苦奋斗、勤俭办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人们用血汗凝成的“三块石精神”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协作、打总体战的拼搏精神;苦干实干、敢创第一的开拓精神”,必将以博大的内涵,激励和鼓舞今天的潼南人自强不息、疾蹄奋进、图变图强。
而今我们漫步绿树成荫而又巍峨的潼南运河大堤、宽阔的河床依然不减当年的风采。伫立在河堤之上,那缓缓东下的河水,承载了多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喟叹,担负起多少“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的感慨;激发起广大潼南儿女攻坚克难,和衷共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