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理论总第15期 >2017-08-03编印

以﹃禅﹄为机加快大佛寺景区旅游升级
刊发日期:2017-08-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傅沙沙
  “禅”源于佛教,发展至今,“禅”的内涵已经超越了宗教范畴,演化成了一种文化和人们追求的状态。简言之,就是人们通过感悟、禅修、参佛等形式,放松身心,追求一种自在、舒适、解脱与幸福,把心灵中良好的状态培育出来。因为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其产生的各种压力,当下对这种文化和状态的追求者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因为寺庙与“禅”的直接关联,近几年寺庙旅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潼南大佛寺因千年金佛而得名,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游览、礼佛、禅修的条件得天独厚。笔者认为,可把握大众对“禅”的向往之心,抓住市场需求导向,以禅景、禅意、禅居为挖掘重点,加快大佛寺景区旅游升级,为游客打造“心头好”。
  一、精心打造“两寺一园一带水”的自然禅景。“两寺一园一带水”是指大佛寺、南禅寺,大佛寺湿地公园和公园前的涪江水体。仿古修复定明山上唐朝年间的南禅寺,与大佛寺相呼应,形成一前一后、一主一次、有梯度层次感和历史醇厚感的寺院群。湿地公园的打造以“自然”为理念,吸收我国传统禅意园林精华,尽量保留、栽种本地原生草木,多选用山石、木材、竹篾等原生材料完成配套建设,以游客开辟之路为路,顺应多数游客心意,追求禅与自然的融合,弱化人工修饰与人工技巧。适当开发利用寺院前的滨江水体,可用竹筏、乌篷船等形式为游客或向佛人士提供摆渡服务,但杜绝在此水域段开发水上游乐项目。总体来说,寺、园、水的打造要统一和谐,整体营造禅幽、古朴、自然、灵动之感,让游客身心都融入到“千年古寺屹立,一衣带水长伴”的自然禅景之中。
  二、充分挖掘“一钟一鼓一高僧”的寺院禅意。钟、鼓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也是一个寺院的标志之一。“晨钟暮鼓”敲响,“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的悠悠禅意也随之而来。修建钟楼、鼓楼,发挥寺院报时、集众的作用,营造“钟鸣寺更幽”的禅意。此外,有引导性地定时向游客开放钟、鼓楼,用于游客撞钟击鼓、祷告祈福,增强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一高僧”是指引进有名望的高僧住持,每年定期组织一次大型法会和几次小型法会,借千年金佛灵气吸引各方信徒参加,提升千年金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向外界宣传大佛寺旅游。借高僧名望,开设禅修、抄经、论道等不同内容和一、五、七天等不同时长的禅修课程,注重课程的吸引力和参与体验性,让佛法与大众结缘,禅意入脑随心,增强游客精神上的放松愉悦感,将游览、礼佛的时长延伸至禅修的时长,同时增加游客造访频次。
  三、开发经营“一宴一茶一幽居”的寺院禅居。品斋饭禅茶清心净目,住清幽禅室放松身心,听得道僧人礼佛论经,与游客居士畅聊人生,这样的禅居体验是绝大多数想放松身心的现代人的渴求和向往。引进有经验、有实力的企业在大佛寺规划片区内建禅宴阁、禅茶阁,开发“禅宴”“禅茶”。“禅宴”以佛文化为创意内容,做到韵味、精致、特色相融;“禅茶”要做到品茶与参禅融合,通过饮茶,把“禅”的哲学思想与茶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同时可开设茶道课堂,开发茶艺表演、禅茶SPA等项目,丰富游客体验。开发建设禅院幽居——“南禅别院”和“禅意客栈”,“南禅别院”建在定名山上、南禅寺旁,取高处揽胜之景,客源主要定位于商务人士和部分都市白领,定位中高端消费。“禅意客栈”建在大佛寺和湿地公园旁,取清净悠闲之景,客源主要定位于部分都市白领、学生人群和部分居士,定位平价消费。“宴”、“茶”、“居”的开发,能将大佛寺观光、礼佛、禅修、小住功能连在一起,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彻底改变大佛寺“半日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