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理论总第15期 >2017-08-03编印

让城市更宜居 让生活更美好
刊发日期:2017-08-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蒋 俊

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做美宜居城市、做大做强做活旅游”的总体部署,区政府办开展了以四个“做大做强”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经过评选,《让城市更宜居 让生活更美好》等7篇优秀稿件脱颖而出。为达到学习交流之目的,本报特刊登优秀稿件,以飨读者。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潼南城市发展已悄然走过“老城区”1.0、“东下北移”2.0、“一江两岸三大片”3.0时代,正昂首迈进“一江两岸四大片”4.0时代。区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做大做强做美宜居城市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建成花园城市、滨江城市、田园城市的奋斗目标,如何落实部署、实现目标,必须理清关系、扭住关键、把好关口。

一、理清三大关系
  一是远与近。城市发展既有远虑,也有近忧,每走一步都需抬头远望,再三衡量。在规划建设中,既要为当前腾出空间,又要为未来留有余地。比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对城镇体系、城市定位、城市布局等进行深入研究,考虑满足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好思路,明确哪些先行、哪些后动,哪些小跑、哪些慢走。在城市和人口规模上,当前就是要按照40平方公里、40万人考虑,但也要提前谋划好中期60平方公里、60万人,以及远期80平方公里、80万人空间格局与承载能力的问题。
  二是老与新。我区涪江穿城而过,形成了“一江两岸”的天然地貌,构建了新老城并驾齐驱的发展格局。重老城,轻新城,显然不是初心;择新城,弃老城,绝对有违人心。要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实现新老城区开发建设的和谐统一。老城老在有内涵,应侧重于改造提升,还要留下一些历史符号和记忆;新城新在有朝气,应侧重于品质打造,通过市场化运作,在白纸上画好蓝图。
  三是好与快。好,就是坚持好字当头,更加注重城市发展质量;快,就是坚持快字领先,力争实现后来居上。城市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以前那种粗暴式大兴土木、大动干戈的开发建设已不适应,决不能“摊大饼”“造鬼城”。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从过去单纯的建高楼、修马路、栽大树转变到追求环境质量、注重人文建设、提升品质品位上来。在追求好的基础上,对标先进,扬鞭奋蹄,力求更快。

二、扭住三个关键
  一是规划要少留遗憾、不留败笔。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必须把规划作为“当头炮”而非“马后炮”,努力让“愿景”变“风景”。坚持全区“规划一张图”,用好“多规合一”这把“金钥匙”,加强国土、城市、交通等多个规划的统筹协调,避免各自为阵、规划打架。充分发挥规委会、专委会作用,保护好城市天际线、水岸线,注重传统和现代和谐共生。规划决策既要到会场、更要跑现场,也可邀请市民共同参与,确保更接地气、更有底气。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团队参与重大城市规划设计,做好山、水、城、桥等文章,提升城市“作品感”、增强群众“幸福感”,让来客“点赞”、百姓“点头”。
  二是建设要以人为本、品质为先。有建筑仅为城,有人方为市,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亮点和兴奋点在于品质。要立足“3个城市”打造,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要件,提升交通效能,为市民提供宜居宜业、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打造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就是按照“满城鲜花、四季有花”理念,在保证绿量的前提下,在一江两岸、主干道路、重要节点等合理增加花量,叫响“多彩城市、花漾潼南”。打造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就是聚焦“一江两岸”,加快沿岸及城市环线景观打造,扮靓“涪江画廊”、感受“印象潼南”,让山水“颜值”更高、让大地“气质”更佳;加快“三高三铁一江一机场”建设,尽快启动城区连接合潼安高速的“潼南大道”建设,启动工业园区北区连接潼荣高速的东安大桥建设,打通城市“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构建内畅外联互通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推进生态湿地公园、医院、图书馆等建设,实现“十分钟到达绿地公园”“十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实施改善型住房建设,在金福新区、金福岛打造高档住宅小区;探索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打造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就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田园综合体打造,依托双坝、大佛坝、桃花山等,进一步做长蔬菜、柠檬等产业链条,让潼南既有现代城市功能,又有优美田园风光,实现人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景中。
  三是管理要常态推进、长效保持。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需要像绣花一样施针匀细、纹理分明,也需要像长跑一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政工程实施标准,按规范要求铺装车行道、人行道、给排水干管等,特别要避免动辄“开肠破肚”、随处“马路拉链”。坚持疏堵结合治理“脏、乱、差、堵”,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区创建成果,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增设停车位;合理新建一批菜市场,已有市场要通过改造升级增设摊位等措施,解决好周边占道经营问题;对于早市、夜市,合理规划设置经营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地一赶了之、一罚了之、一关了之。创新体制机制,常态化推进综合执法,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作用,带动居民自治,发动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营造人人抓、人人管的良好氛围。

三、把好三道关口
  一是城市产业选择。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既要遵循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统筹考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以及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产城融合,找准产业支点,选择正确路径。当前,我区要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积极发展以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数控机床、3D打印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夯实支撑城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针对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较低的问题,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围绕聚集人气、提升商气,积极引入高等院校、职业院所、品牌中小学、知名商贸流通企业入驻,进一步增强城市要素聚合力。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是城市最美的底色,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意识,让天更蓝、地更净、山更绿、水更清。严格项目准入关,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进驻潼南,敢于义正辞严地说“不”。落实“河长制”,实现“河长治”,持续推进涪江琼江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更多采用河道原生态修复技术,严禁污水直排,确保出境水质好于或不低于入境水质,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永续。建设节能城市,全面推广机关节能、绿色照明等工程,加快汽车充电桩等新能源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运行绿色低碳。
  三是历史文化保护。我区历史源远流长、人文璀璨厚重,积淀了红色抗战、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有大佛寺、双江古镇等古迹名胜,铸就了闇公精神、三块石精神,这些都是城市的宝贵财富,要守好家当不败家。一方面,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保护,防止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等建设性破坏行为,让历史文化得以完好呈现、自由飞翔。另一方面,要挖掘好、传承好、利用好历史文化,注重浓缩、提炼和再现,并有机融合到城市风貌、地标性建筑、雕塑小品中去,形成城市独有的性格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