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灵木盛,盛果藏青叶。叶中有山珍,珍香溢四月。
追辇着暮春的脚步,沐浴着初夏的阳光,塘坝盛田果桑园迎来了人间芳菲的四月,也迎来了我们这批挎着“长枪短炮”,舞文弄墨,感受绿色生态魅力的摄鬼骚客。
盛田果桑园内,但见桑树千姿百态,桑叶碧绿鲜嫩,桑葚硕壮累累。络绎不绝的四方游人,流连园内,或挎篮采果,或邀约照相,或林间追逐,桑田灵木掩映下的碧水绿波中,曲项向天歌……好一幅妙趣天成,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图。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这首诗经上第一首描写桑树的《陌上桑》,是中国农桑文明的生动写照;
“攀条憩林麓,引水开泉源。稼穑岂云倦,桑麻今正繁”。这首唐·祖咏的《田家即事》更是历朝历代官府“劝课农桑”的农耕综迹。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喜吟青桑,是因为历经千百载的“沧海桑田”,不仅是“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更是自然界和祖先遗留给现代人的珍贵财富。桑树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密切相关,它们反映环境变迁,世事兴衰,是科学考察和历史探索的活档案。因为桑树蕴藏着昔日中国农耕文化的密码,也创造着今天乡村旅游的勃勃生机。
桑少则土黯,桑青则田美。
盛田果桑园既是琼江河流域农桑文化的经典和中国农桑文明的发展缩影,也是近年来潼南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的重大创新。其非凡的生态价值,凸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文明。
在古人的心目中,分枝再生能力极强的桑树和生长快速、材质优良的梓树都是生命之树,人们将它们视为灵木。桑树的生产力极其旺盛,即使在贫脊干旱的地区,仍然能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发育,抗性强,抗低温,耐高温,耐盐碱。桑树根系发达,树冠宽厚,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帮手。同时,桑树还是一种长寿树,经千年而能正常结果。更令人称奇的是桑树没有大小年,进入产果期后年年都是盛果期。即是千年老树,依然年年硕果累累,这种长寿而能盛果的果树在世界上是稀有的,这正是人们对青桑情有独钟的缘由。
经过千百年来的岁月洗礼,盛田果桑园与塘坝金山村的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集农、林、桑、蚕、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风景线,使果桑园生态系统内树、田、河、村庄各因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农业生态稳定,村居环境良好,成为前景看好的农旅融合新业态。
作为农业新景观的塘坝盛田果桑园,蕴含着青桑富农梦,连接着潼南生态文明梦。潼南人正用智慧和力量,如火如荼地兴办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推进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新兴富农产业,描绘出一幅林田共生、人桑和谐的美丽画卷,进而实现潼南发展新区的“六养圣地”之梦。
生态之魂,青桑铸之。青桑之品,生命化之。
作为生态之魂,青桑虽然没有杨柳婀娜,秀发抚弄;没有白杨挺拔,巍峨壮观。但是,桑树以它独特的风韵和个性显示存在。每年春天,它总是在桃红柳绿之后才含苞吐绿,那片片摇曳的身影,高风亮雅如颤抖的阳光,波动微风,嫩绿的叶片上托起一滴滴露珠,玲珑剔透,把山涧沟壑的情绪引得起伏。
作为青桑之品,它以生命作奉献,以牺牲示风范。桑叶长到不足一个月,就做了蚕儿的饲料,紫红的桑葚成为人们喜食的珍果,桑皮、桑枝还可入药疗病。它把本已迟到的青春奉献人间,但却不悲不怨,默默无闻。经过人们的采摘、修剪,在经历痛苦的斩枝劈桠、采桑摘果之后,又吐出了比原先更茂盛的新绿,一年三季周而复始……
人间四月尽芳菲,倘佯在风光旖旎的塘坝盛田果桑园,采桑葚摘桑叶,让芳馨沁入心底,让心灵得到顿悟,让人是那般恣意地舒展于这片令人陶醉的养生天地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