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策划总第32期 >2017-08-25编印

潼南老手艺
手工棕扇:五十年不变的情怀
刊发日期:2017-08-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展示成品。

展示成品。

棕叶过水。

棕叶过水。

制作好的棕叶。

制作好的棕叶。

开始编织。

开始编织。

初具雏形。

初具雏形。

扇沿收边。

扇沿收边。


  

本报记者王鹏文/图
  现在,人们降温消暑主要是靠电扇和空调。而过去,则主要靠扇子。“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这首诗就是人们对扇子功用的生动描写。
  扇子是我们小时候纳凉的工具。那时候的扇子大多为蒲扇和棕扇。夏天晚饭后,暑热稍收,不过地面还是热的。不管大人小孩,人人手里一把扇子,轻轻地摇,凉风习习,好不惬意。
  现在很少见到那种手工扇子了。前段日子,忽然在朋友圈看到同事发了几张棕扇的相片,很亲切,便寻根问底。一个周末,在朋友的带领下,我来到五桂镇方坡村,采访了一对手工制作棕扇的六旬夫妇。
  两位老人10来岁就学做棕扇,已有50来年历史了,可以说做了大半辈子的手艺。说起制扇,两位老人轻车熟路,如数家珍。
  做棕扇,首先是要采集棕叶子。棕树是亚热带植物,只有在天气炎热时节一个月才会长出一片新的叶子,一棵树一年最多能采下六七片叶子,两三片叶子才能做成一把扇子。现在棕树少了,需要到处采购树叶。目前,收购棕叶要1元钱一片。
  棕叶买回来后,用开水煮,煮上两三分钟,放在太阳底下晒,气温三十度以上的晴天,要晒四五天,白天曝晒夜晚回露。等棕叶变白了、干了,将棕叶破开,就可以做扇子了。
  编制扇子还是很有讲究的。编的时候经纬交错,手脚并用,脚要踩实,手劲要均匀,最后扇柄的棕叶还要用水再粘湿一次,这样编制出的扇子才能密实、均匀。如今,两位老人每天能编十把扇子,年轻的时候一天能编二十多把。过去一把扇子只能卖块把钱,现在能卖到8块钱。
  老人过去编扇子卖是迫于生计。现在做扇子对老人来说成了一种习惯,成了一种精神寄托。老人现在儿孙满堂,子贤孙孝,完全可以串串门、聊聊天或打打牌什么的,可老人总是闲不住。
  老人的扇子做得相当好,拿在手里不仅轻巧硬实,扇起来也是觉得风大凉爽,做工简约又不失精致。
  临走的时候,我想买一把棕扇,老人说送我一把。我坚持付了钱,算是表达对这两位六旬老人和传统手工艺人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