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31期 >2017-08-24编印

曾菁华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
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 全力打造“六养圣地”
刊发日期:2017-08-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会议现场。记者田茂培摄

会议现场。记者田茂培摄


  

  本报讯(记者陈靖实习记者杨潇)8月23日,区委书记曾菁华在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确立旅游导向发展战略,突出“六养圣地”特色,加强旅游“六要素”建设,补齐旅游发展六个“短板”,做大做强做活我区旅游产业。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勋,区政协主席张彬等出席。
  曾菁华指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把旅游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因地制宜、创新作为,全区旅游产业呈现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认识不足、创新不够、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一定要正视差距、把握关键、精准发力,实现突破。
  曾菁华指出,做好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必须突出“六养圣地”特色。要依托潼南的特色和优势,紧扣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六养圣地”。要养眼养心。潼南不只有油菜花,还有上万亩的玫瑰花、荷花、牡丹花、柠檬花等,要按照“满城鲜花、四季有花”的理念,以花为媒养眼。潼南属于浅丘地带,每一处都是风景,也能让人记得住乡愁。要把乡村旅游、田园旅游作为重点来发展,让优美宜人的田园风光养心。要养颜养生。通过前期开发,潼南已经拥有玫瑰精油、柠檬、牡丹、桑葚等系列美颜产品,要大力宣传和推介这些旅游产品,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绿色食品养生,我们有无公害蔬菜等绿色食品,要把“潼南绿”这张名片打造好、利用好。要依托“五大名山”等独特的生态环境,打造休闲旅游、养生地产、养生保健、运动娱乐等高端颐养中心,充分发挥潼南基础条件优势。要养气养福。千年陈抟养气,世界金佛养福。要以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为抓手,凸现大佛寺、陈抟故里“儒释道”文化融合特色,扩大品牌效应。“六养圣地”是潼南旅游的特色,也是下一步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要把“六养圣地”这个品牌叫响,并且做得更深更透,打造得更具有吸引力,更具有竞争力。
  曾菁华强调,做好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必须加强旅游“六要素”建设。“吃”方面,要深入挖掘潼南美食文化,特别是老字号、老品牌餐饮,开发地方特色美食,让游客唇齿留香、从心底点赞潼南。“住”方面,核心是要让游客到我们这里来休闲、旅游、度假,让潼南成为康养基地、养生基地。酒店要有特色,有目标客户群,实行差异化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行”是旅游的桥梁和纽带,贯穿旅游全过程。要树立“快旅慢游”理念,加快推进潼荣高速公路、合潼安高速公路、兰渝高铁、市郊铁路、通用机场等建设,形成旅游大通道、大环线。旅游,“旅”是方式,“游”才是目的。我们确定的3条精品线、3个5A级景区和3个功能中心,就是潼南的特色。要加快核心景区建设、旅游环线构筑,以潼南独有的自然资源、生态景观、人文风貌吸引游客,保证游得舒坦、游得快乐。“购”方面,要结合蔬菜、柠檬、玫瑰等农副产品,做大做强精深加工,推出一批名特优产品,打上“潼南印记”。另一方面,要依托名人、金佛、古镇等人文资源,开发一批文化、工艺产品,彰显地域风情。“娱”方面,要注重互动体验,强化景区功能配套,着力引进游乐项目,设置特色娱乐活动,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曾菁华要求,做好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必须补齐旅游“六个短板”。要补齐思想上的短板。强化旅游开发意识,牢固树立旅游导向发展战略,站在“全域旅游”高度,紧紧牵住第三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充分发挥“旅游+”导向作用,让“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要补齐统筹规划的短板。坚持高点定位、串点成线、画龙点睛,开发三条旅游精品线,建设三个功能中心,以5A级标准打造三个核心景区。要着力补齐产业融合短板。要发挥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加快农旅、城旅、文旅融合,把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理论、口头、文件落实到行动中去。要补齐景区建设上的短板。我区旅游景区范围较广,景点较多,要深度调研、反复论证,高起点做好整体规划,突出个性和共性,实现景点、文化有机融合。要补齐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市场开拓的短板。潼南不缺旅游资源,而是缺乏整合开发、凝练宣传。要围绕“六养圣地”主题,在物化、实化上下功夫,采取立体化、全方位的宣传模式,形成集群效应。要补齐旅游人才的短板。实施“人才强旅、科教兴旅”战略,鼓励旅游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旅游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队伍。
  会议印发了《关于打造“六养圣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周德勋对实施意见作了说明,刘玉梅对全区旅游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