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总第28期 >2017-08-21编印

一 介 不 取 留 芳 竹 帛
——清朝第一清官张鹏翮大佛寺祈福记
刊发日期:2017-08-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唐明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当年从北京市长调中央工作时,向同事们推荐了一本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小说中有一个清朝“相国”名张鹏翮,着墨颇多。他和小说的主人公陈廷敬同为大清相国,同属清官一列,两人都被康熙帝所看重,为人清廉公正,以身作则,为官期间立下无数功绩。这样的清官,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而历史中的张鹏翮是我们潼南人的“老乡”,与小说中描写的一样,他是康乾盛世时期的政治家、水利专家、诗人、文学家、外交家、教育家,为清代巴蜀人中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他为官清廉公正,正气浩然,被誉为清朝第一清官。
  人们常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潼南大佛寺是张鹏翮家乡境内的禅林福地。因为张鹏翮是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黑柏沟)人,当时潼南属遂宁县。张鹏翮生于清顺治六年(1649),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水,曾多次到大佛寺祈福、游览、吟咏大佛寺,在游览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和生活的灵感。在张鹏翮留传至今的300多首诗中,题咏大佛寺的就有6首。大佛寺是他一生中挚情最深,给予人生感悟、灵感最多的福地。
  大佛寺在开凿至今的1100多年里,香火鼎盛,留下了历代名人的足迹和故事,历史文化和廉政文化相映成辉。道教和理学也交织汇流,能充分涉取大佛寺的各种文化精华,潜心笃志,矢心不移,促成人生功成名就,张鹏翮就是大佛寺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香客中的凤毛麟角者。
  张鹏翮从小家风良好,其父张烺秉持“养子强于我,置产做甚么?养子不如我,置产做甚么?”的古训,对儿子要求严格,对乡邻十分友善。乐善好施,行侠义。他生有六子,张鹏翮为长子。张鹏翮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张鹏翮34岁,在家乡为母亲守丧三年期满,遵旨还京。张烺和二子鹏翼、三子鹏举,送张鹏翮并同到大佛寺祈福。
  当时从遂宁到京城,需在涪江乘船入长江,再转大运河入京。大佛寺是张鹏翮返京的第一站。父子四人此前已经多次来过大佛寺祈福,算是故地重游。不过这次意义非常,张鹏翮考中进士已经十二年,三年前主政苏州不过六日就母亲病逝离任回乡守孝三年。如今,学问已成,阅历已丰,正是精忠报国好年华。
  张烺引三子首先礼拜大佛,向大佛祈福,在七檐佛阁下的金大佛旁,年迈的方丈送张鹏翮七个字“财生祸,厚德生福!”
  父子四人同游鉴亭。亭为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所建。魏了翁任潼川运转判官兼管遂宁,勤政恤民,常到这里讲学。“鉴亭”取名一是源于唐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忠臣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使得国家国力强大,人民安居乐业。二是鉴亭被涪江水三面相围,江水如镜。这段历史对张鹏翮触动很大。
  张烺又引三子入大佛洞,读到家乡历史上著名的席氏“三凤”的诗句,被席氏“三凤”的业绩和诗句感染。张烺告诉儿子“三凤”是明朝时家乡出的3位名臣席书、席春和席彖。当年遂宁席家连续三代共出了4位进士、7位举人,真是光宗耀祖。特别是席书位及宰相,敢于进谏,公正廉洁,恤民举贤的美德让父子四人大为称赞。
  张鹏翮看见席氏三兄弟在大佛寺的题壁诗,和着他们三兄弟的韵写下了三首和诗。
  张烺和二子、三子拍手称好。张烺说:“鹏翮,你奉招入京,当忠君报国,为我们张家争光!”张鹏翼说:“大哥经常读《陆宣公奏议》给我们听: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都是勤政廉洁,爱国忠君的榜样。今天大哥诗中写到渡江要问知到渡口的,寓意作官就要是向先贤圣人学习,今天的‘三凤’、魏了翁与伊尹、孔明、魏征等都是大哥的‘知津者’、‘传说舟’。”张鹏举接着说:“大哥壮志满怀,马上就要施展抱负,心情十分迫切‘解阜如闻弦上弹’!我们就在这里分别,大哥上船赶路吧!”
  “父亲大人放心,大佛为证,儿学先贤‘伊尹’、‘三席’,明志报国,不辱祖宗。”张鹏翮辞别父亲和二弟,踏上了归京路。
  朝庭旋命张鹏翮为兖州太守,他信守初心,爱民如子,不受官属一钱,不取民间一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时科场考试舞弊严重。康熙帝说,只有“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才能革去弊端。为此,张鹏翮当了江南学政。他铁面无私执纪,受到康熙称赞。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又命张鹏翮去甘陕查办案件,他依旧秉公执法,严惩贪污。康熙对大学士等人说:“张鹏翮前往陕西,朕留心察访,果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
  张鹏翮后来当了吏部尚书,主管全国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前来说情走后门的人多得踩断了门坎。张鹏翮知道光凭自己一张嘴,是阻止不了这么多的跑官要官的人。他煞费苦心,利用人们敬畏神灵的思想,想起大佛寺四月八的大刀庙会,人们顶礼膜拜关羽,希望关圣人用大刀斩去妖魔鬼怪和罪孽邪恶。于是就在自家厅堂上树了关公像,脸露威凛的神色。旁边的周仓黑脸短须,身穿甲胄,眼睛圆突,怒目而视,左手执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雪亮锋利,仿佛就要落到来人的头上。凡有人前来请托,他便指着塑像说:“铁面关公在上,岂敢营私舞弊!”仅此一招,就再也没人敢前来说情送礼了。
  辗转各地任职期间,张鹏翮曾经又数次回乡到大佛寺祈福游览,题诗留念,其中有一首诗名《题大佛寺》。
  雍正二年(1724),张鹏翮请假回蜀省墓。二月十五日遵旨回京,路过大佛寺时,月夜游览了大佛寺。为大佛寺写下了最后一首诗,其中一句为:“大佛寺前看月色,黄罗帐外听琴声。”
  这位76岁的老人最后一次游览了他情结最深的福地,回望走过的岁月,忠君爱民,不徇私心,问心无愧。春风和煦,一身轻松。
  1725年2月19日,张鹏翮在京城任上逝世,家中无多余财物,其子懋诚“四顾茫然,无法举丧”。雍正赐白银千两,才得奉丧回遂宁安葬。雍正悲悼减膳,两次御制祭文悼念,赞他“秉性贞介,特身廉洁”,“志行修洁,风度端凝……流芳竹帛,卓然一代完人”。能够得到康熙和雍正二帝如此高的评价,当时也只有张鹏翮了。他真不愧是清朝第一清官。
  张鹏翮一生公清节俭,为官55年,历任二十多个重要职位,“终身一茧衾,食无兼味,亦无田庐。有书楼数间,荒田数亩而已。”
  2013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潼南文管所调查人员看到清朝高官张鹏翮的墓如此简朴薄葬,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该墓的位置与《潼南县志》(民国版)、张氏族谱记载相符,但就该墓现今保存之规模与形状来看,却又与其身份不相符。该墓是研究清代名臣张鹏翮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证明权倾一时的贪官不仅身败名裂,而且祸延子孙;而一介不取的清官福荫子孙流芳百世!虽然一介不取,但张鹏翮清官的名声却广为流传,他成了最有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