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民生总第28期 >2017-08-21编印

人居环境展新貌美丽乡村入画来
刊发日期:2017-08-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李扬
  一幢幢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整洁通畅,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绿树、鲜花遍布村庄……这一道道令人欣喜的美丽风景,正是我区深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扎实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目前,全区共完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165个村,改造农村危房2.6万余户,建成农民新村市级示范点17个,卫生改厕9.3万余户。通过努力,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明显改善,村落面貌焕然一新。
一村一张图 美丽乡村焕新颜
  初秋时节,桂林街道双坝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田野里,一个个大棚里的蔬菜长势喜人,农民们正将这些蔬菜采摘上来运往主城,销往全国;村里,一幢幢具有巴渝民居风格的房屋修葺一新,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平整硬化的路面十分干净。
  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双坝村着力在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上下功夫,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
  双坝村所呈现的景象,不过是我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牢固树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扎实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据介绍,在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我区紧紧围绕“天蓝、地绿、水净、民富、村洁”工作目标,高规格、高起点编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规划和2015-2020年项目库,并对全区所有行政村编制了村庄规划,总体布局“全区一幅画、一村一张图”。
  在实施过程中,我区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分类推进、示范带动”,把全区所有行政村划分为示范级、优先级、重点级、普通级4个类别,分年度实施。截至2016年底,全区已实施165个村;2017-2020年,将实施剩余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啃下“硬骨头”打造整洁宜居环境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我区严格按照“硬化、洁化、绿化、美化”整治标准,该补的补、该建的建、该拆的拆,统筹实施“改房改水改厕、通路通气通讯、治污治脏治乱、添树添景添色”4个方面12项综合整治,着力升级“水电气讯”保障、配备“科教文卫”设施,确保整治过程“不走样”、效果“不变样”。
  “真没想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经过政府一番精心打造,变成了舒适宜居的乡村美景。现在我们村房屋漂亮,公路畅通,环境优美,生活更加安逸了。”近日,双江镇五里村5社村民吴世华谈及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给他家带来的变化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五里村5社又称黄家沟,地处城区与双江镇交界处,距双江场镇1.5公里。黄家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工程主要以旧房改造、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道路和绿化整改为主。目前,黄家沟已整治房屋60多户,修建入户道路1800米,修建污水处理池1个,安装入户污水处理管道若干,建立集中收集垃圾点1处。
  “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村里的环境卫生实现了大变样,也吸引了村里在外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五里村村支部负责人说。
  同时,我区着力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垃圾污水处理、治理农村脏乱差和推进人畜分离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做支撑 夯实乡村建设基础
  我区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我区借助这一品牌优势,按照“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的要求,重点打造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百村百园”,大力发展蔬菜、柠檬、玫瑰等特色产业,持续举办菜花节、桑葚采摘节等特色节会,促进传统农业向立体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夯实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基础支撑。
  崇龛镇是道教至尊陈抟老祖的故乡,也是我市春季旅游赏花休闲胜地。每年3月,万亩油菜花海铺天盖地,一片金黄;一座座农家乐掩映其间,似金色海洋中的点点星帆;大气美观的农民新村既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也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崇龛是旅游大镇,更是农业大镇,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农业,在不改变农村农业生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传统文化,走‘生态文化旅游’之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崇龛镇相关负责人说。
  走进太安镇罐坝村的农民新村官清小区内,老人们面带笑容在一起话着家常,孩子们在宽敞的休闲广场里嬉戏玩耍,显得那么怡然自得。
  在村民张远值的家,两层的小洋房装修得精致而不失大气,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样样齐全。“完全就是城里人的生活水平。现在住的这个房子比原来的不晓得强好多倍,楼上楼下都宽敞明亮,住起就是安逸!”张远值说。
  这一切都得益于太安镇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目前,该村已建成寨子坡小区、狮子小区、官清小区等居民新村3处,可入住群众148户。
  如果说住房建设让农民新村有了“魂”,那么产业发展则让农民新村有了“根”。围绕产业发展,近年来,太安镇以农民新村建设为契机,以产村融合为路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安居乐业,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我们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先后引进帝安、农龙、瀚霏等龙头企业10余家,组成了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蔬菜、生猪、苗木三大主导产业,发展高标准蔬菜基地4000亩、生猪养殖基地10万头、名贵苗木基地1500亩,配套建成了蔬菜研发中心、生猪研究所。”罐坝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 者 手 记让乡村真正美起来
  因为有人住着,乡村是活的;因为有人护着,乡村的美才能传承后代。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积极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改水改厕,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乡村环境变美了。我们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乡村环境整治,更要有效引导村民加强对环境的管护,树立经营山水就是经营乡村的理念,依托乡村生态和人文环境、资源禀赋,谋划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积极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把生态环境、民俗资源以及独特的生活方式做成产品,培育产业,转化成产值,实现产业长兴、乡村长美。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立足当前与长远,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发展与转型同步,建设与管理同抓,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兼顾宜居宜业宜游,实现村美、民富、人精神,使村民得到美的享受、养成美的德行、过上美的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重在美丽。潼南历史悠久、山水相映、人文厚重,不同的乡村具有不同的自然形态、社会形态、民俗形态和文化形态。我们要秉持尊重自然美、彰显个性美、呈现整体美的理念,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让乡村规划符合潼南实际、满足群众需求、彰显潼南特色,还需要用历史情怀和现代理念审视乡村建设,既保留传统韵味,体现传统风俗和地域文化,又能融入现代气息,让乡村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
  乡村美不美,既要看“颜值”,更要看“气质”。我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乡村的长远发展和历史文化继承,倍加珍惜能够体现乡土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创造出了许多既结合地域特征,又反映风貌特色的新乡村,避免了“千村一面”,“留住了山水,记住了乡愁”。我们在加大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同步推进精神文明等软件建设,涵养淳朴向上的民风,坚持软硬结合、内外兼修,使美丽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有颜值担当,更有内涵气质。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平安乡村、最美家庭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引导村民遵纪守法、讲信修睦,形成良好风尚。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决整治歪风邪气和乡村陋习,鼓励村民完善村规民约,加强自我管理,涵养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的乡风文明,逐步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