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靖实习记者杨潇
近段时间,柠桃李股份合作社的种植地里,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收,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一片巨桉林的旁边,分布着一些宽窄不一、略显狭长的坡地,和别的地方不同,这些土地土壤较浅,地表分布着密集的大小不一的鹅卵石,以前土地收益很低。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人多地少的时候,在此耕作的农民也不多。
据当地村民讲,这里在数千万年前是一片汪洋,所以山顶也有随处可见的卵石。
2015年,桂林街道桂花村的龚强、龚志等人看到农村大量人口转移、土地大面积闲置,决定将村民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过来,搞特色经果种植。
“我们主要是搞经果种植,像桃子、李子、香瓜、花椒这些作物,市场接受度高,销售情况也比较稳定,肯定比传统农作物有钱赚。”合作社负责人龚强介绍,当时将合作社取名叫“柠桃李”,就是决心发展柠檬、桃子和李子。后来经过考察,土质和涪江以南的镇街有偏差,所以就取消了柠檬的种植计划。
记者在龚强的带领下,来到合作社的一片坡地边,一部分工人正在地里采摘收尾的西瓜,一部分在林荫处采摘花生。
柠桃李股份合作社负责运输和销售的社员龚志介绍,今年是第二年种西瓜,生产的脆皮瓜、青皮瓜普遍在15斤左右。由于采用的农家肥,外观和口感都很受市民喜欢,消费者以回头客居多。
点开微信,在一个全是订货商和供货商的微信群里,龚志按照销售人员统计制作的订单表,按时将货物送达。
“我们从别的瓜农那里了解到,今年市场行情不太好,价格较低。”龚志称,为了站稳市场,柠桃李合作社在产品质量上非常重视,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和重量,而是依靠品质。七月中下旬时,合作社的西瓜价格也保持在1.5元/斤,且销售渠道和量都比较稳定,预计今年的西瓜销售整体收入在30万元左右。
将西瓜套种在果树下,不会对果树产生大的影响。在没有大面积成熟前,通过多种经营,利用现代种植手段,套种辣椒、花生等也可以取得一部分收入。
“目前,最制约我们发展的还是基础设施,人工费用占去了生产成本的‘大头’。”龚强介绍,合作社的开办,让附近的村民也找到了事做,不会再像以前,没事就去茶馆看闹热。
除了采摘等需要大量人手,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农产品运输也比较困难,需要“经验比较丰富”的驾驶员。“去年,一辆外地车来地里拉货,头天晚上下了雨,车被陷在泥地里,车轮在鹅卵石上打滑,把推车的人身上溅起了满身泥。”龚强说。
在今年西瓜价格疲软的情况下,柠桃李股份合作社通过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稳定的销售渠道,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那我区其他西瓜种植户呢?
记者为此采访了区农委特色经济发展站站长黄明,他称,我区的土地磷、钾含量较高,比较适合种植西瓜。今年全区种植面积在4万亩,产量在5万吨左右,主要以脆皮瓜等七、八个品种为主。但由于受病虫害影响,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西瓜种植地普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也不敢大规模投入。加上西瓜种植较为分散,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较慢,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主要以本地及附近市场销售为主,利润也越来越薄。
7月下旬,我区召开了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大会,提出了“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的奋斗目标和实施路径,为全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农业现在是国家倡导和支持的产业,很多有志之士都从城市来到农村,寻求发展。”黄明称,在全区土地流转率和集中经营率持续增高的情况下,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关键得以市场为导向,重视销售环节,重视规模效应,重视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这样才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投资收益,促进我区现代农业继续走在全市前列。一挑挑沉甸甸的西瓜,寄托着合作社社员们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