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7期 >2017-07-26编印

上和镇青龙村
3000余亩荒山变为“聚宝盆”
刊发日期:2017-07-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客商在基地里选购西瓜。

客商在基地里选购西瓜。


  

本报记者李扬
  几年前的青龙村,山高沟狭路难行,满山荒地,杂草丛生。
  如今,村民们在一位叫陈春兰的女能人带领下,成立了春兰山地蔬菜股份合作社,通过“基地+农户入股”“基地+农户合作”“基地+农户帮扶”的模式,把撂荒多年的土地拾掇出来。几十个荒坡被改造成3000多亩耕地,种上了山地蔬菜和瓜果,曾经的荒山,如今变成了村民增收的“宝地”。
回乡创业盘活荒山
  2010年春节,在广州打工5年的陈春兰回家探亲,看到家乡满山荒地没人管,觉得十分可惜。于是,陈春兰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承包点地自己来种,把荒山好好利用起来。
  “我在广州主要做皮鞋、服装生意,没务农经验,当时给几个在外地种菜的朋友打电话请教,大家都觉得这条路可行。”陈春兰回忆说,得到朋友们的指点后,她便立马拿出自己全部积蓄,下决心要把家乡的荒山坡变为宝地。
  创业之初,陈春兰采取流转土地给租金和土地入股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一个多月下来,百亩荒山被开垦出来,并根据当地土壤和气候等条件,栽上了适合山地生长的南瓜、西瓜、儿菜等蔬菜瓜果。
  “前些年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基地里只有泥泞的土路,运入基地的种子、肥料和运出基地的蔬菜瓜果,都只能靠肩挑背驮或马儿运送。”陈春兰告诉记者,2012年夏天收获蔬菜时,由于天气炎热,有两匹马儿在运蔬菜出去的途中硬是给累死了。
  “马儿也是一条生命,以后再不能让这种事发生了。”陈春兰说,从那年起,她就开始筹措资金修建基地的公路。上和镇党委、政府也积极帮她争取上级部门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现在,陈春兰蔬菜基地里的公路已修好5公里,“运输成本降低了,运进运出都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2013年,陈春兰成立了春兰山地蔬菜股份合作社,目前种植规模已发展至3500余亩。一年出产两季蔬菜,夏季有南瓜、西瓜,冬季有儿菜,年产值近千万元。
  “以前青龙村处处荒山,现在成了咱们的‘宝地’。”村民陈昌吉感叹,村里的山地盘活了,让大家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合作社还专门预留了岗位给贫困户,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妇女,在这里工作,每人日收入约60—100元。
  “三年前,我还是贫困户,现在已经盖了新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村民赵中菊说,她家五口人,之前由于丈夫生病失去劳动能力,生活贫困。自从到陈春兰的合作社打工后,每月能挣到3000多元。
  现在,陈春兰的蔬菜基地里公路通了,3万多米的灌溉设施铺设完备,3000多米的生产便道直达基地。
  “今后我将继续改造荒山,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来,一起走上致富路!”陈春兰自信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