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6期 >2017-07-25编印

风 好 正 扬 帆
——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大会侧记
刊发日期:2017-07-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陈靖实习记者杨潇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是我区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7月21日召开的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大会,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农业转型发展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把潼南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庆、成都的“菜篮子”“米袋子”“后花园”。


会场观察
农业市场经营主体理应成为农村改革发展“主力军”
  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大会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筹备,终于在7月21日隆重召开。
  这次会议的最大亮点,是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经营主体,特别是产业协会在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180人的庞大方队在会场特别显眼。
  这个群体最具市场意识,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和二、三产业一样,已完全踏入市场化发展道路。但无需争论的现实是,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创新活力,依然和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相当差距。农村改革发展要持续推进,必须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创造力和带动力,让这股“源水清流”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主流。
  这个群体正经历“转换期”,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将快速“调整优化”。从会场目测结果看,有知识、会技能、懂管理的人才占据了绝大多数。年龄构成中,中青年比例进一步提高。当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逐渐淡出,他们惊奇地发现,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正踊跃接过“接力棒”,逐渐成为农村发展的主力。
  记者从会议主办方了解到,这次会议之前,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目标,区现代农业工作领导小组作了大量深入调研,梳理出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症结,并最终提出了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为改革与发展开出了“药方”。
  会前,根据我区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区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宣传协调,蔬菜、粮油、柠檬、花椒、核桃等9个行业性产业协会相继成立。新结成的协会,将分散的市场经营主体联合起来,在农业技术、生产管理和加工销售等方面互通有无,将极大增强防御风险和稳定增收能力,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记者观点
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用
  7月21日,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大会成功举行。180名特邀的农业经营主体代表,作为参会最大群体,受到大家的关注。
  农业经营主体“主战场”在农村,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当前,我区正处于脱贫攻坚三年巩固期,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在资源和市场的优势,借助他们思维活跃、经营管理能力较强的特点,一定可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依靠农业经营主体,可较好解决贫困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思路广阔、技术水平高。在以种养殖为主要增收手段的农村,技术的缺乏往往是产生效益的关键障碍。相比农业技术部门,因为离得近、易理解和相似程度高等先天优势,对贫困户的技术指导往往更具有针对性,更能产生直接效果,从而增加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依靠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互联网时代,距离不是问题,产品才是关键。贫困地区一般风光秀丽,自然生态环境是最大的资源优势。可扬长避短,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如一些蔬菜主产地,往往把种植、养殖项目按科学配比规划建设,这样就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共同发展。如我区已成功探索并成功推广的“稻蟹共生”“稻虾共生”和林下养殖等技术,充分利用了稻田、水体和林下空间,这让贫困户在以较少的土地投入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提高了产出效益。
  依靠农业经营主体,有利于提高脱贫攻坚信心。近年来乡村生产方式的变化,是从“人人种地”到“无人种地”,然后再发展到“少数人集中种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把“十指不沾泥”作为奋斗目标的大学生,也认识到农村广阔发展空间,纷纷回乡创业。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最具有说服力,可以极大增强他们依靠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信心。
  政府在这方面要当好“红娘”,避免“拉郎配”。只要有好的农业发展政策支撑,有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认同,能继续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保持良好的投资回报,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我区巩固脱贫攻坚目标的路子就一定可以走的更扎实。


参会者说
滕文强:《实施意见》干货多力度大
  在崇龛,去年新成立了一家从事“虾稻共生”和“虾蟹共生”的农业企业。滕文强等两名大学生放弃了都市“体面”的工作,放弃“白领”,甘当“蓝领”,搞起了特色种养业。
  “作为新入门的创业者,这次能受邀出席这么重要的会议,我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激动。”重庆稻梦空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文强称,单就现代农业召开专门会议进行研究部署,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会议颁布的《关于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更是“干货”多多,力度空前,让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一定会成为助推潼南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滕文强介绍,他的公司除了虾蟹养殖,还有特色玉米种植,目前已分别加入区渔业协会和粮油协会。公司注重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正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绿色化认证。
  《实施意见》)提出,“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物联网应用模式,提高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让滕文强很感兴趣。“我目前正在计划对基地进行物联网建设,引入‘可视化’视频系统,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看到产品生产全过程,提高他们对生态养殖和绿色种植的了解。”
  目前,首期试种的糯香玉米已经成熟,正通过“顺丰快递”等物流方式,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陈春兰:农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薄弱依然是发展“短板”
  作为我区发展山地农业的代表,陈春兰已多次参加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会议。
  厚厚的一本《会议资料》,既包括了《关于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和区直各部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进措施,还收集了相关区级领导的讲话精神,陈春兰会后还在认真阅读。
  “大会将‘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坚持‘配套设施跟着产业走’原则,可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陈春兰感慨道。
  由于近期雨水少,春兰山地蔬菜合作社的3000多亩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西瓜后期管理出现困难,南瓜藤蔓开始枯萎,两大“主打产品”生产销售出现隐忧。由于当地山高坡陡,蓄水池大而集中,分散灌溉比较困难,依然还存在着“靠天吃饭”的情况。
  政府提出的“配套设施跟着产业走”原则,增强了她对种植农业的发展的信心,也让她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后的干劲儿更强了!”陈春兰笑着对记者说。
  陈春兰表示,未来她将优化生产结构,丰富蔬果类型,提高稳定增收的能力。她希望,一是西瓜能够早日加入价格保险,减少种植户的风险性损失;二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扩大农机补贴范围,将适合山地作业的中小型机械纳入补贴范围。
张太宇:标准化生产将成为核桃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这次参会最大的收获,就是领导为我们协会和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增强了我们做大做强产业的信心。”7月21日,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大会结束后,核桃产业协会会长张太宇感叹道。
  张太宇表示,标准化生产既是行业发展关键一项,也是品牌化的前提和支撑,这也是会议上反复强调的一个重点。
  如何保障片区种植技术的标准化?协会推广技术、制定行业标准就是最好的方法。由张太宇总结编写的《中国南方核桃丰产栽培实用技术》一书,不仅填补了市面上缺少南方核桃种植理论知识的空白,还结合南方的气候、土壤环境等情况,给出了适宜南方核桃种植的“累土栽培法”。
  得益于技术创新,在国内核桃嫁接成功率不到20%的时候,我区核桃嫁接成功率已高达95%。短短两、三年时间,育苗就达到一百多万株。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协会积极“引智借力”,与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核桃产业联盟等加强了沟通交流,多次邀请专家教授来基地指导。
  张太宇介绍,协会将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从创新发展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打造潼南核桃品牌等方面出发,到2020年成为全国木本油料重点区县之一,成为重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