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要闻总第5期 >2017-07-24编印

彭通瑞:
一位拥有“粉丝团”的乡镇医生
本报记者周冰娥
刊发日期:2017-07-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彭通瑞查房。

彭通瑞查房。


  

  “彭医生,我这个病好久能好哟?”“彭医生,我孙子喉咙有点发炎,麻烦你给看看。”“彭医生,这个药怎么吃啊?”……近日,记者来到古溪镇卫生院采访彭通瑞,走近一间办公室,就听见一声接着一声的询问声,往里一瞧,只见一个“白大褂”被群众围着,大家都在叫着“彭医生”。
  “彭医生”全名叫彭通瑞,今年59岁,从医近40年来,救治患者无数,深受患者的信任和爱戴。

信念不变 一生做合格医生
  “你们得先等等,我这还有好多患者要看病。”彭通瑞知晓我们的来意后说。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和彭通瑞说上了话,但采访经常被医生和病人的询问打断。彭通瑞笑着说:“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忙碌。”
  “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一辈子做一个合格的医生,是我从医之初就坚定的信念。”有做好医生的信念,更要有做好医生的能力。1974年,拜师学医的彭通瑞开始独自行医,当一名“赤脚医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1978年,他毅然参加高考,开始系统学习医术。
  “想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服务社会。”1981年,彭通瑞从江津医学院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古溪。这一干就是27年,这期间他曾有多次机会调到城里,但都被他婉拒。“我生在古溪,家在古溪,根在古溪,家乡的父老乡亲需要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不能仅仅只向钱看。”
  除此之外,彭通瑞还不断寻找各种学习机会,刻苦钻研业务。精湛的医术,负责的态度,彭通瑞很快就在当地小有名气,玉溪镇、米心镇、宝龙镇等地的病人慕名前来,他成为医院里诊治病人最多的医生之一,每天要诊治几十个病人。

仁术为民 赢得患者信任
  “什么是好医生?一个对病人负责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彭通瑞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彭通瑞的患者基本上是农民,其中80%左右是留守老人,他们存在听力差、不懂就医程序、行动不便等看病难题。为了让他们顺利就医,彭通瑞经常帮忙端茶倒水、拿药缴费、陪同看病等,得到群众一致好评,并拥有大批忠实“粉丝”。
  “彭医生医术好,看得到病,对人诚恳,我一家老少都在他这儿看。”带着孙子来看病的姜大爷说,他耳朵不太好,常常听不见别人说什么,可能一句话需要别人大声说好几次,他才能听见,但彭通瑞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一遍又一遍地叮嘱他,这让他很感动。
  “彭医生技术好、服务好、心肠好,就算是下班时间,他也是随叫随到,在他这儿看病,我放心。”病人杨南伟回忆道,前几天早上5点多钟,他的手臂不小心划了个大口子,急需缝针诊治。当时医生还没上班,他一个电话打过去,不到十分钟彭通瑞就从家里跑了过来。
  “彭医生在卫生岗位上工作了近40年,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几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就连春节也坚持在医院里坐诊,非常的敬业。”该院院长张强说,因为急诊,彭通瑞经常半夜被叫来医院,但他从未有一句怨言。
  “彭医生和群众的关系很好,群众经常把自家种的丝瓜、苦瓜、西瓜等蔬菜水果拿来感谢他,但彭医生从来不收,说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同事温秋茂说,彭医生在群众当中口碑很好,还有不少群众是彭医生的“粉丝”,千里迢迢来找他看病。
  “彭医生看得到病,我们就是信任他。”米心镇响水村的张女士为了来找彭通瑞看病,一大早就往古溪赶。
  “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服务更到位一点,老百姓就离你更近一点。”面对大伙儿的赞美,彭通瑞淡定地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选择了患者的需要,那就需要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而他只是这样做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