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艺评论总第3期 >2017-07-20编印

好一个大医杨淮清
——读川剧《大医杨淮清》演出本
刊发日期:2017-07-20 阅读次数: 作者:彭斯远  语音阅读:


  

由张昌达、张渝扬、李洋述联合编写的现代川剧《大医杨淮清》,是一出主题思想深刻,戏剧冲突集中,人物性格鲜明而颇具现实意义的好戏。这是根据重庆出版社于2016年9月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的局部情节改编的一出小型现代川剧。
  该剧在艺术表现上,首先能做到戏剧冲突非常集中突出,因而剧情能够紧紧地抓住读者观众,而且能够始终扣动观者的心弦。
  按作者的设计,此剧在幕启之时的一片密锣紧鼓中,一个身披蓑衣,手提马灯的农民急冲冲赶来为村里蔓延的瘟疫而来药店求医诊病。考虑到村民病重,主人公土郎中杨淮清不顾自己年老多病,立马背起药箱就同报信村民与自己的助手一起,翻山越岭赶往流行瘟疫的黄沟村……
  正当杨淮清忙着为病人治疗之时,他那担任中共潼南特支书记的次子杨衡石,却化妆成商人迅速跑来向他报信:“哥哥杨闇公在重庆七星岗打枪坝,遭到了敌人残暴的枪杀!”
  川剧利用观众喜闻乐见的高腔形式,烘托了儿子牺牲的噩耗给杨淮清造成的极大痛苦!面临村民病危和儿子惨死这两桩发生在同一时间的急事,几乎把这位饱经风霜的老郎中击倒了。但同时,也正是如此集中突出的戏剧冲突,一下子便把观者紧紧地抓住了。
  其次,随着剧情的进一步展开,代表敌我双方的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刻划,也非常鲜明的表露了出来。
  该戏主人公杨淮清是一个以“悬壶济世”惠及百姓的中医,在治家和处事上,竭力体现诚实无欺,“清白做人”的原则。所以他不但能够治病救人有益于社会,而且还是个乐于把儿女送进革命营垒的无私奉献者。
  在该剧中,最能体现杨淮清这一高尚精神境界的一段唱词,乃是演员用他那时而高亢嘹亮,时而悲伤哀婉的嗓音所倾泻出的深深父爱:
闇公儿一去我心冰冷,闇公儿一去我丢了魂。多想再听听尔的言论,多想再听听尔的叮咛。哪怕在膝前只短短一瞬,也能宽慰我这老人的心。尔生前富贵不淫为国效劳,尔临难威武不屈为党牺牲。……告诉孩子倒下你一个,我杨家站起来一群。
  该剧用杨淮清如此痛彻心扉而又深明大义的唱词,所倾吐出的正是他那富有仁爱和理想的家国情怀的集中显示。如此便把一个光明磊落的革命士绅形象,非常感人地矗立在观者面前了。
  再有,杨淮清的另一儿子也即那任中共潼南特支书记的杨衡石,也曾通过其唱词高度评价了父亲借助生活的磨练而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人格价值:
长年辛劳你渐渐明白,累月奔走你终于觉醒;小医只会治病救命,大医才能治国治贫。
  斗争实践终于让杨淮清从一个能够治病救人的“小医”,升华为能治国治贫的大医。如此切中要害的点题唱词,把剧本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的深刻主题内涵予以了传神地表达。
  当然,在杨淮清思想境界的升华过程中,他的对敌斗争策略也在不断得到提高。就在敌团总曾占奎、镇长陶邦灿带着一帮如狼似虎的小特务迅疾赶来药铺搜查抓人时,杨淮清则不紧不慢地虚与应对。
  他指着自己的药铺对曾团总说:“你看这上头写的啥子:‘济世救人’。就是说,只救命不抓人,只医病不害人。要抓也只抓桃仁、杏仁、砂仁、枣仁、柏子仁、火麻仁,你来这里抓啥子‘仁’?”如此引人发笑的台词设计,把杨淮清面对张牙舞爪的敌人能够冷静沉着巧妙应对的行动,予以了机趣的表达。
  继此之后,杨淮清更以医术精明的口吻,将曾、陶二人病情的严重性,予以了不无夸张的渲染,直吓得他俩心惊胆颤而几乎忘却了来此抓人的本来意图,如此延宕时间的双方对白,自然为杨衡石等人为妥善收藏保管杨闇公日记创造了有利条件。戏剧通过上述剧情,把一个看似土郎中的杨淮清那沉着机智的个性,表现得格外诙谐生动。
  至于敌团总曾占奎、镇长陶邦灿则显得既穷凶极恶,但同时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所以,他们被杨淮清一席谈治病之道的话,吓得手脚无措目瞪口呆。当他们醒悟过来后,又相互攻击嘲笑,像小丑一样显得愚笨无能。同时,该剧用特有的帮腔方式,嘲弄他们“两条狼狗口张开,张牙舞爪扑上来。”就这样折腾好半天后,他们终于苏醒而纠结起来准备抓捕革命人士,但为时已晚,因为假扮土匪的顺泸义军突袭双江而导致他们彻底崩溃。
  正当杨衡石准备将杨淮清一行接到外地躲避敌人的疯狂屠杀之际,杨淮清则主动谢绝了众人的好意。原来他已决心留在家乡,一面用行医做掩护,暗中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声威;一面继续写作其《治国论》,为建立新中国出谋划策而奋斗终身。
  《大医杨淮清》虽然仅仅是一出小型川戏,但在三四十分钟的演出中,却能让主人公杨淮清的性格,从一个单纯治病救人的土郎中,向敢于治国治贫的革命者转化。如此人物性格的巨变,既是该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取得的极大成功,也是作者借以完成深刻主题表达的具体体现。
  该剧在艺术表现上,还出色利用了川剧观众特别喜闻乐见的高腔形式,一则不断推进戏剧情节先前发展,再则也借此对反面人物予以讽刺嘲弄,表现了该戏所具有的诙谐幽默的喜剧特色。
  比如,当曾占奎唱“我两个是来抓共党!”而陶邦灿回答他“扯了半天全泡汤”时,该剧立刻用帮腔形式高唱:“竹篮打水空一场。”如此旁敲侧击,对敌人予以了俏皮的嘲弄。
  又如,当陶、曾二人相互嘲弄和诋毁之际,该剧用他人帮腔形式唱出这是:“鸡屎莫说鸭粪臭,大哥二哥一样坏。”如此便把敌人一丘之貉的本性予以了深刻揭露。
  总之,现代川剧《大医杨淮清》可说是近年间重庆市涌现出的主题内涵深刻而又幽默机趣的优秀作品,它之所以能够取得创作成功,我以为,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点是不能否定的。
  其一,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的作者张渝扬、李洋述和熟谙川戏的剧作家张昌达的有机组合,是构成川剧改编成功的首要原因。
  众所周知,重庆出版社推出的《杨氏家国梦》是我国近年间长篇纪实文学的翘楚。该书对于大医杨淮清投身革命事业的种种感人事迹有着深刻而生动的描述,这为川剧的改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张昌达又是本市不可多得的特别熟谙川戏独特表现手法的剧作家。他曾创作过新编传统川剧《千手千眼观世音》和大型现代川剧《风雨女人路》、《佛海烟云》等颇受观众欢迎的作品。张渝扬、李洋述和张昌达的有机结合,既弥补了一般作者可能出现的或对所写题材不够熟悉,或对所用川剧表现手法的陌生。他们的组合避免了上述可能出现的弊病,所以,这便为其创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正如张昌达在创作谈《都是因为这本书》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因为《杨氏家国梦》对于昔日生活在重庆潼南双江古镇的杨氏大家族,特别是以“悬壶济世”的杨淮清这一代开始的杨氏家族对我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予以了生动而翔实的记载,而且这又深深地感动了他,所以他才在与张渝扬、李洋述的合作中,很快捕捉到灵感,从而运用自己熟悉的川剧形式创作出了《大医杨淮清》。
  其次,潼南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也让三位作者在川剧改编中,进一步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激励。
  重庆潼南区有位叫陆静的副区长,原本就因学医而走进北京中国中医药报社。后来她被调来重庆潼南区挂职。如此经历和独特的人生际遇,使她慧眼独具地对于《杨氏家国梦》一书的主角——那“悬壶济世”惠及百姓的土郎中杨淮清,以及他能够家教育子、毁家抒难、尤其是他还能位卑未敢忘扰国,举家为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家国情怀,特别地产生了感佩之情!
  陆静女士虽然是外地人,但当她看了潼南这一川剧戏窝子的川剧演出后,慢慢产生了对于川剧的特别喜爱之情。于是她积极建议潼南区戏曲协会不仅要根据《杨氏家国梦》改编川剧,而且要尽快演好已经改编出的川剧《大医杨淮清》。
  作为外地人的副区长如此重视支持将《杨氏家国梦》改编为川剧,这更大大激励了三位剧作者的创作。
  如今川剧《大医杨淮清》就要在纪念杨尚昆诞辰110周年时演出了。除了祝贺该剧演出成功之外,笔者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那就是,长篇纪实文学《杨氏家国梦》的内容非常丰富,完全可以进一步改编为一幕大型的现代川剧,或电视连续剧。因此,我觉得这次的改编不应成为创作的终点,而只是改编创作的良好开端!
  这里使人特别联想到传统川剧中的大幕戏《焚香记》,因表现了我国妇女对于美满婚姻的向往和对于负心汉的谴责与挞伐而受到了历代观众的欢迎。该戏自然也经历了由一场大幕戏向多出精彩的折子转化的曲折过程。也就是说,由《焚香记》进一步演化出的折子戏《打神》和《情探》,前者叙焦桂英接到王魁休书,悲愤交集,便前往昔日与王魁盟誓的海神庙向神倾述其委屈,可海神无语相告,焦氏便怒打海神之后而自缢……
  而继后的《情探》,则进一步描绘焦氏带着鬼卒前来捉拿王魁偿还命债。但为了试探王魁对昔日恩爱的态度是否变化,焦氏还经历过以情动之的反复考察,终于让王魁暴露了忘恩负义的丑恶灵魂。《打神》和《情探》都因谴责丈夫的忘恩负义而表现了我国妇女对于美满婚姻的极度向往,如此重大的主题表达受到了历代观众的欢迎。这正是该戏能够长久活跃在我国戏曲舞台的根本原因。
  如今川剧《大医杨淮清》虽然仅仅是一出现代小川剧,但相信通过对于内容极其丰富的《杨氏家国梦》的多次反复改编,今后也定会从中产生出像《打神》和《情探》那样精彩耐看的现代川剧折子戏或大幕戏来的。在这一点上,我是深信不疑的。
  (彭斯远,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协会员、重庆市作协原评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