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1期 >2017-07-18编印

刘秀娟:为肾病患者搭建起“生命通道”
本报记者陈靖
刊发日期:2017-07-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刘秀娟正在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刘秀娟正在为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前的准备工作。


  


  位于潼南区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楼的血透室,对来院就医的普通患者来说,陌生又神秘。但对于常来这儿的200多位肾病患者来说,那可是维系他们的“生命通道”,没有“之一”。
  刘秀娟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在不久前举行的潼南区最美“健康卫士”评选中,在患者们的一致“公推”下,数百个家庭及成员踊跃投票,以“真情实感”让刘秀娟最终当选。

同病相怜相处宛如“大家庭”
  “刘阿姨,你看,我这次水分控制得可以嘛!”护理工作台边,一位二十岁左右模样的小伙子对着刘秀娟笑道。
  “嗯,这次确实不错,看来你确实按照我说的去做的,关键以后还得继续保持哟。”
  小伙子脸上展现出灿烂阳光的笑容。
  刘秀娟小声告诉记者,这个小伙子名叫宫磊,21岁,已经在这里做了4年的血液透析了,和她是“老熟人”。宫磊早已勇敢接受患病的现实,“嘴巴挺甜”的他,是血透室里阿姨们的“开心果”。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年少气盛的小宫,也是难以接受自己患病的现实。”刘秀娟介绍,如果缺乏经常性体检,肾病一般靠患者自身是难以察觉的。一
  旦有症状就已经比较严重,肾功难以维继,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
  一番“折腾”后,宫磊来到了血透室。这里常年人数众多,俗话说“同病相怜”,大家都彼此照顾,相处得更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看到意志消沉的宫磊,刘秀娟借着给他治疗的间隙,和他聊了很多,并把他介绍给了大家。“身边这些叔叔阿姨都和你一样的病,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遵守医嘱坚持治疗,他们还不是一样活得好好的!”
  此言不虚。据了解,区人民医院血透室成立十多年来,从最开始的1台机器到如今的40台,数量呈现了几何级增长。长期来这里治疗的患者有215人,仅6月份就提供了2311人次的诊疗服务。
  刚来这里不久的杨首年,一个月前诊断出罹患肾病,如今在刘秀娟和其他病友的开导感染下,他也逐渐抛弃杂念,安心治疗。

痛并快乐倾注感情“难言弃”
  “从机器数量的增加看,是不是近年来肾病患者也增加得特别多?”记者不解问。
  “肯定不是!”刘秀娟解释,近年来随着老百姓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从绝对数量来看,肾病患者是呈下降趋势。到医院治疗患者增加,是因为国家将治疗费用纳入了城乡医保报销范畴的缘故。以前一般肾衰竭患者存活期也不过一两年,现在只要双方配合得当,十年以上也是可能的。
  看到有病人进来,同事们都忙不过来,接受采访的刘秀娟立马投入到了工作中。
  把患者在病床上安置好,做好准备工作,机器开始运转,整个过程会延续十多分钟。
  “这里的患者和别的科室不一样,他们来的次数明显会‘勤得多’,也就相隔个一两天吧。”看到殷红的血液通过管子进入到机器,然后从另一端缓缓进入另一只手臂,病人需要做的就是保持不动,这一过程会持续4个小时。
  透析开始了,刘秀娟也一刻不能松懈。密切关注病人的身体变化和机器工作情况,一有状况必须马上处置。哪怕是针头错位一分钟,后果也是难以想象的。
  血透室因为患者越来越多,很多路途遥远的病人不方便,院方在今年新增了十余台机器,把储物间也利用了起来。
  工作期间,不断有病人进来和离开。他们多会过来打一个招呼,“再见”一词在这间病房里不会显得特别“不合时宜”。
  “工作这么辛苦,你就不想换一个工作环境?”
  “这个其实我也想过,但是我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一部分,患者需要我,我对他们也怀着一份对待家人的感情。”刘秀娟说,一份工作也就是一份事业,当这份事业还倾注着自己的感情时,任何一个人也不会轻易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