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如何抓好创新,促进我区实体经济发展?创新又需要怎样的体制保障?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哪些土壤养分?来听听我区相关部门、企业的看法和见解——
政策扶持引领 掀起企业创新浪潮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十九大报告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又激励着我们打造‘潼南创造’‘潼南智造’的闪亮名片。”区科委主任宋燕说。
宋燕介绍,近年来,我区致力于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轮同转,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搭平台、活机制、揽人才,着力破解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想创新、能创新,并能在创新中赢得回报。
如今在我区,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究其根本,与我区鼓励扶持创新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激情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区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依托市级众创空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建立种子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双创”辅导等举措,孵化培育汇达柠檬、中航科技、中防德邦、鸣浩电子、普创长顺机械等一批本地科技型企业生根发芽。
“创新驱动的实施让一系列研发成果及专利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区就对17家企业的91项专利给予76万元专利成果转化补助,兑现2016年923件专利资助资金379.9万元,兑现12家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资助资金6万元,兑现1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450万元。
该负责人表示,我区还推出了一系列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按照市科委全面部署,区政府发起成立了规模为500万元的创业种子投资基金,以公益参股、无息贷款的方式,向创业初期,具有“新技术、新构思、新原理”特点的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今年,完成创业投资种子基金二期组建工作,资金规模扩大至1500万元。2017年4月制定实施的《重庆市潼南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以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方式,推动高新技术的上山下乡,力图达到培养人才、破解难题、推广成果、培育企业、扶持产业的最终目的。
据悉,2016年,区科委共下达45个区级科学计划项目,包括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锂电钛白的研究及应用在内的多个项目均由巨科环保等企业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得到资助,政府的科研规划得以实施,到达了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深度融合创新。
注重科技人才和研发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宋燕表示,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科技人才,近年来,我区特别重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和科技队伍的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千名硕士进潼南”行动计划》《潼南区创新创业激励暂行办法》《潼南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式理念,制定激励政策,强化公共服务,依托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探索“校(院)地、校(院)企”合作新模式,采取“团队+项目”等方式,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管理型创新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实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幅增长。目前,柔性引进两院院士2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名、国家万人计划人才19名,形成柠檬、蔬菜、手机、智能制造、精细化工、新型环保等领域6个创新创业团队。
“企业科技创新是我区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宋燕说。
汇达柠檬和巨科环保就是两家高度重视科研及科研队伍的代表企业。
2012年,汇达柠檬开始组建研发团队,研发柠檬精深加工产品;2013年,公司投资3.5亿元,打造柠檬精深加工厂,并于2015年投产。
依托精深加工,柠檬从果皮到果核都得到充分利用,没有一点浪费。果皮用来提取精油、制成面膜和香薰液;果肉榨汁饮料;果肉细渣制成蜜酱;柠檬籽提炼苦素,而后制成花果茶……提起柠檬,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小玲就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80%的柠檬做鲜果销售,20%用来加工。截至目前,公司已开发出柠檬饮料、食品、化妆品及保健品等4大类、300余种柠檬产品。如今,厂里年加工柠檬15万吨,产值突破30亿元。
“我们联合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市电镀行业协会、市发明协会、重庆太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一院两中心’的科研架构。”巨科环保总经理蒋义介绍,我们还联合多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成了一只高水平技术创新队伍,其人数已达70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32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正高级工程师10人、高级工程师21人。
目前,巨科环保已拥有表面处理水污染防控及高难度,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与零排放技术、污泥处理核心技术以及电镀全产业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自主研发并拥有的1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形成了涉及重金属回收、废酸废气处理、挥发处理、隔膜处理等8个方向的主导装备产品,2016年实现创新营业收入1000万元。
这两家企业只是我区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科技研发及科研队伍的一个缩影。目前,潼南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7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3个,国家和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并与中科院、工信部电子一所等科研院所共建中科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材资源监测及技术服务中心和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重庆分平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将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科技型中小企业非常振奋!”中防德邦公司董事长周程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近年来,中防德邦公司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研体系,给防水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装上了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目前,公司已成长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绿色建材系统供应商之一,也是重庆防水行业唯一“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产业化示范基地”。
目前,公司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拥有2项高新技术产品,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计划2017年完成产值1.2亿,在两年内成为重庆本土防水生产龙头企业。
据了解,中防德邦从2015年成立之初就把新产品研发放在重要地位,每年拿出企业营收4%以上搞技术创新。目前,研发实验室有常驻研发人员12人,聘请了中石化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力担任技术指导,按照国家提出的“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相关要求,从金属屋面防水、建筑外立面防水、PPE防水材料和非固化防水建材方面自主研发。
“我们的最新技术——《蠕变型高分子材料建筑防水系统构造》已经被批准为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并于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周程明说,这是首部蠕变型高分子材料的指导性图集,适用于重庆地区新建及改造的建筑屋面、地下室部位的防水工程设计及施工,将对我国建筑防水、建筑节能事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周程明介绍,蠕变型高分子材料建筑防水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蠕变性的高分子非沥青基防水材料,包含了蠕变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蠕变型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和蠕变型高分子防水涂料。
“我们不仅创新了产品,还积极运用‘互联网+’,通过网上扫码,以直接售货和服务形成了完善的购销链条,现在营业额每月以30%的速度在增长。”周程明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既要强化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更要在提升创新能力、激发中小企业发展动力和活力方面下功夫。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应走“专、精、特、新”之路,创新生产出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此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这样企业才会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一大批像中房德邦这样的科技型企业飞跃发展,成为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据统计,截止目前,潼南高新区入驻工业企业28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10亿级以上企业15家;重点科技型企业236家,高新技术企业43家,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中防德邦研发室。◀▼汇达柠檬研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