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申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潼南区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依靠改革、科技、党政、市场、群众“五大力量”,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以打造“五大名山”“五个特色小镇”“五个田园综合体”为抓手,以发展七大特色产业为支撑,实现产业强、环境美、百姓富、风气好,建设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做强产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乡村振兴,产业为本。潼南区将突出多功能、大循环、绿色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做强做绿现代农业。注重育特色,发展蔬菜、粮油、柠檬、生猪、渔业、特色经果、中药材七大产业,提升标准生产、科技运用、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水平,在现代农业发展上树旗帜、走前列。注重抓融合,打造双江旅游小镇、柏梓柠檬小镇、太安美食小镇、崇龛睡养小镇、田家产业小镇,开发龙马山、马鞍山、罗盘山、天台山、五桂山,建设崇龛、太安—柏梓、龙形、塘坝、古溪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旅融合、三产互动。注重拓链条,加快建设食品加工园和电商产业园,大力发展“潼惠网”等电商平台,健全营销网络,促进农业增值,推动潼南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转变。
补齐短板,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首在基础设施不平衡。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讯、房”,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抢抓交通建设“三年会战”契机,畅通“大动脉”、疏通“微血管”,特别是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突出“加硬”“加密”,把乡村道路建成产业路、旅游路、小康路。抢抓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契机,加快推进涪江干流双江航电枢纽、大石桥水库等建设,完善城乡供水网络,确保城乡供水同质、同价、同网。加速农村电网改造,持续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保障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组通光纤宽带工程”,完善农村光纤、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崇尚绿色,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潼南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把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关,决不让经济发展欠生态环境的账。全面落实河长制,推进涪江、琼江两江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障水安全。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加大农村干线道路、田园村庄和农民庭院绿化美化力度,筑牢生态屏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城市综合执法向镇街下沉,实现城乡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推动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共建共进。
健全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也是乡村振兴的条件。紧扣自治这个关键,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引导农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促进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突出法治这个根本,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创建成果,推进法治宣传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乡村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强化法治保障,严格依法行政,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夯实德治这个支撑,将道德理念和价值追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持续深化精神文化建设,开展唱村歌、立村训、亮村规等活动,传承乡贤文化,提升素质修养,从源头上预防矛盾产生,增加和谐因素。
培育新风,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文明乡风劲拂,人心永聚田野。聚力文明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发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等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文明镇街、文明村社、文明学校等创建活动,不断激活“文明细胞”,让乡风文明深入人心。传承非遗文化,推动女子狮舞、车车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加强传统村落和文化名镇保护,进一步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淳厚民风民俗,摒弃乡村陋习。弘扬优良家风,以杨氏“兴家救国、清白传家”为引领,发挥家风教育基地作用,深入开展“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系列活动,以好家风带出好村风、好民风。
强化保障,提升“三农”工作水平。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用活村(社区)班子和贫困村“第一书记”,让支部在基层工作中唱主角、挑重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建功业、得历练。坚持依靠改革激发活力,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稳步实施“千名硕士进潼南行动计划”,引进农村科研、农技服务、农企管理等专业人才,为“三农”工作提供重要智力支撑。加快实施“千名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引导新型农民返乡、本土人才回乡、技术人员下乡,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原载于《当代党员》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