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96期 >2017-12-13编印

新型经营主体助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
打造乡村新面貌 开启村民新生活
本报记者谭春兰
刊发日期:2017-12-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以前,我和老公每年都外出打工,土地没人种,大部分都撂荒了。自从村里引进了农业公司,我再也没有外出打工了,在村里就能打工挣钱。”说这话的是太安罐坝村村民王英。原来,在重庆科光潼农公司成立之初,王英就把土地流转了出去,来到这里负责种苗嫁接工作。
  “现在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几倍。”王英笑着说,“土地流转费和嫁接工作的工资加起来,现在年收入有近8万块钱。比我们去外面务工或者‘单干’强多了。”
  近年来,我区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定位和建设规划,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基本形成以农户为基础、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骨干、龙头企业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力破解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难题,助推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
  在古溪镇龙滩村双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内,成片的油牡丹长势喜人,前来考察参观的外来客赞不绝口。“这片油牡丹基地有3000多亩,但还不到整个基地面积的一半。我还种了3000多亩的柠檬、桃子和100多亩的观赏牡丹。”该公司负责人李金全说起自己的农业版图时,脸上是满满的自豪,“我们还将开发3000亩土地,未来这里将成为占地一万亩的农旅融合产业园。”
  农旅融合还不是李金全要做的全部“文章”,“我们要做的是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以油牡丹为例,李金全准备建加工厂、成立技术部和销售团队,实现从育苗到销售一条龙。“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拥有全产业链的农业集团。未来,我们希望可以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渠道等多种资源,集合有志从事农业的人共同下活现代农业‘这盘棋’。”
  如今,像李金全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推进潼南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前几年,土地大面积撂荒,农民纷纷外出务工,‘谁来种’成了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是破题的关键举措。”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发展壮大,我区用活用好购机补贴政策,对全区符合标准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发放购机补贴。
  同时,区政府还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鼓励引导大户进行土地流转,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逐步构建起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目前,全区新型经营主体已达5138家。
  一块田地、一种业态、一个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有利破解了现代农业发展难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还打造乡村“新面貌”,开启村民“新生活”,构筑了一条民生线。
  “以前,是守着田地、守着庄稼过生活,日子紧巴巴的。现在,潼南打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我把土地流转出去,到农业企业做事,按时拿工资,多劳多得,生活跟着有了盼头。”太安镇罐坝村村民邱全英领到上月工资,拿着一沓红票子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