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农药。
检查农产品。
蔬菜农残速测。
桂林蔬菜基地。张定文摄
近年来,我区各级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战略,狠抓突出问题治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连续5年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健全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我区农产品总体安全有保障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吃得是不是优质、安全、绿色、营养,已成为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2016年,我区成功申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以此为契机,大力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了区政府、镇街、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和管理,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构建了由政府监管、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者参与的“三位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全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农民销往市场和自己家吃的农产品在用药和施肥上不一样”的疑问,区农委主任胡广建表示,全区22个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均配备了农残速测仪,重点蔬菜基地、企业也配备了农残速测仪。在桂林太安、柏梓等蔬菜生产基地设立速测点26个,配备农残速测设备36台,每年基地抽检样品1万余个。从是否符合标准、发展趋势是否向好、能否及时发现和查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看,我区农产品总体是安全的、有保障的。目前国家的质量标准正在与国际接轨,我区上市销售的农产品96%以上是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不管是农民自己吃的还是销往市场的菜,只要符合标准就是安全的。
同时,胡广建也表示,我区农产品总体是安全的,但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依然存在,当前主要是农产品抽检结果与国际标准有差距、基层监管能力建设与所承担的监管责任有差距、制度配套与法律法规要求有差距、小型分散的生产方式与标准化生产要求有差距等问题。接下来,农业部门将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产管并举”,认真落实“四个最严”,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一手抓执法监管,实行依法严管、全程监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科普宣传
使其成为常态化制度化
我区农业主管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一是在全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会上,组织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专题培训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使各级监管者进一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二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组织新型业主和农民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让新型业主和农民知晓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三是利用残疾人培训机会,对残疾人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讲座,让残疾人树立安全消费的观念;四是利用科普宣传周进行广泛宣传,从年初到目前,利用“3·15”、食品宣传周等节日,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宣传资料6万多份;五是在全区22个镇街农产品生产基地树立了40张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栏,宣传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新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新规定,以及一些曝光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例。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时有发生,今年上半年,农业部曝光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十大谣言,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提高老百姓对谣言的抵抗力,普及农产品安全消费的常识,区农委还充分运用专家的力量,广辟宣传渠道,积极开展风险交流和科普宣传。通过印发知识手册、宣传挂图、技术资料等方式,不断提升生产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农药残留等热点问题,积极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手段开展科普解读。
构建全区统一的追溯系统
农业投入品优先纳入
加强追溯管理对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区牢固树立全程监管的理念,锐意创新,不断完善制度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建立健全了产地环境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过程管控、收购储运过程监管、包装标识管理等基本规章制度;二是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实现与加工、流通领域追溯体系的衔接。2016年,我区成立了农资协会,并指导开展农业投入品追踪溯源,建立农业投入品信息库,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二维编码,进行贴码销售,数据上传到区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网。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编码实施追溯;三是注重产品准出,建立健全了以农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为基础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收购储运企业的农产品产地准出、诚信管理等监管制度,保障了农产品产地准出机制有效运行,形成一套科学管用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机制;四是推行发挥行业协会和认证机构的作用,建立了举报奖励制度。今年3月,区农委执法大队接到群众举报,成功拦获一起通过网上购买高毒农药事件,并对购买者进行了罚款处罚。
为了完善全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区农委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接下来,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形成全区一盘棋的传输、调度和数据处理中心,成为政府智慧监管和公众信息查询的云平台;加快构建追溯制度机制,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统一各追溯参与方的行为;把生猪和“三品一标”纳入追溯范围,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普及农产品追溯管理,让生产行为可追溯,让消费选择可识别。
加强监管和专项整治力度
“双高”重罚、“双低”奖补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源头安全,我区对农业投入品严格监管,严厉执法。2017年1月1日在全区实施了《关于全面禁止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对132家农业投入品经营企业要求开展备案和追溯工作,并公布举报电话。对经营使用“双高”(高毒高残留农药)一律上线处罚,对使用“双低”(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种植大户给予50%购置补贴。区农委、各镇街均建立了对农资销售点、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质量安全隐患检查和日常巡查制度,对违规经营户,随时查处,坚持媒体跟踪报道,及时在电视台进行曝光。实行行业驱逐制度。对屡教不改的违规经营户列入“黑名单”,坚决取消其经营资格,在本区范围内不得再从事农业投入品经营活动。在农业执法方面,还形成了农委、公安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农资经营违法行为,整顿农资销售市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今年6月,区农委执法大队与公安部门一起在柏梓镇查获王某销售高毒农药案件,对其进行了罚款和治安拘留7天的处罚。每年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出动行政执法人员400人次以上,开展对农药门市、种子门市、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项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实现了全区100%的全覆盖检查。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接下来,我区农业部门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继续开展好禁限用农药、兽用抗菌药、“三鱼两药”和屠宰环节专项治理,同时,把专项整治和日常执法监管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加大行刑衔接力度,全面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
加强品牌化建设
培育优质高效农业
近年来、我区加大了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力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强化证后监管,健全认证补贴奖励机制。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有效开展了产地环境和污染状况监测,加强了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防治,科学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以涪江、琼江两岸的成片坝地为主战场,重点围绕绿色蔬菜、生态畜禽、优质粮油、观光农业四大产业,集中力量打造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园区,建成蔬菜博览园和现代农业展览馆。推进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拓展区建设,提档升级面积达到1万亩。加紧实施“百村百园”工程。在全区行政村中选定100个村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园,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配套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三规同步”,围绕蔬菜、粮油、水产、经果、中药材等,在土地整治、水利设施、农综开发和道路交通实施“四优先”的扶持政策,新建30个专业村和标准园。目前已建成近80个专业村和示范园。农业专业大户达到3000个、注册家庭农场达到2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00个、农民“参合率”达65%;区级以上的龙头企业139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个。
目前,我区品牌农业发展效应凸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1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9个,绿色食品65个,有机食品42个;“罗盘山生姜”“罗盘山猪”“潼南萝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注册“潼南绿”蔬菜集体商标1个;获得重庆市名牌农产品认定13个;“汇达柠檬”“罗盘山生姜”“潼南萝卜”获得国家级原产地保护品种;成功申报“西部绿色菜都”商标保护,完成普标保护;“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