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亮查看规划资料。
讨论荒地利用。
做社员思想工作。
本报记者 王鹏
20年前,别口镇花坡村的一名农村小伙,因不堪贫困,毅然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家致富。20年后,他却又背起了行囊,毅然回到农村,带领贫困村民致富,回馈生养他的土地。这一去一回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为了一探究竟,近日,记者来到别口镇花坡村,采访了故事的主人公——游文亮。
多年闯荡 渐成身家千万富翁
别口镇的花坡村山高坡陡,资源贫乏,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共6个生产队,1400多人。多年来村里荒草丛生,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村民的收入也提不上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10月,新的村主任上任,他兴修道路,招商引资,帮助村民承包土地,改变了花坡村多年来的土地荒废状况。这位新来的花坡村村主任名叫游文亮,除了村主任的身份之外,他很早就是另外一个身份——“重庆金色阳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潼南又一佳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总经理,身家千万。
“我有两个企业,一个公司、一个专业合作社,到全国各地来回捣腾蔬菜:外地蔬菜拉回来批发,又把潼南的蔬菜运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北京、吉林、西安、山东、广州、香港、俄罗斯等地都有我卖出去的蔬菜。”说到自己的生意,游文亮如数家珍。
1966年,游文亮出生在花坡村一户贫穷的家庭里,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家务农。因为家庭贫困,和村里大多数人年轻人一样,游文亮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一心想要出去闯一闯,干出一番事业。
1997年,游文亮带着妻儿,怀揣着100多块钱,来到了重庆主城,开始做蔬菜批发生意。“当时,一家三口挤在10平米大的小房子里,日子过得相当艰苦。”游文亮说,因为没有创业资金,他只能从潼南的菜农手里赊账,再把蔬菜运到重庆批发。虽然历经磨难,但游文亮还是谈妥了好几个采购商,3个月后赚取了第一桶金。
由于游文亮为人真诚,讲信用,做事踏实肯吃苦,几年时间内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和供货渠道,生意逐渐走上了正轨。
“干了几年批发之后,我就成立了一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依托,为机关、学校食堂和五星级酒店配送蔬菜,慢慢地就把产业做起来了。”游文亮说,回潼南发展之后,他决定在桂林双坝村建一个冷链加工厂。2016年,加工厂正式筹建并投产,多年的辛苦和努力有了回报,游文亮成为了身价千万的大老板。
眷恋故土 回乡当上泥巴村官
俗话说得好: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劳碌奔波后,游文亮对家乡的眷念与牵挂越来越浓,乡土情结也越来越难以割舍。
“长期在外面发展,我很少回家。2014年的一天,我回潼南来办事,想到好几年没有回家乡了,就顺道回了一趟老家。结果看见我们花坡村全是杂草丛生,作为一个花坡村人,我触动很大。”游文亮回忆道,花坡村如今荒草丛生,成为了村民口中的草坡村,自己创业成功了,但家乡的老百姓依然贫穷,想到这里,游文亮感到很痛心。
“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和农村息息相关,考虑到在这方面有人脉资源,我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回家乡带领村民致富。”游文亮想回到家乡的念头一次比一次强烈,他暗自下定决心,要把花坡村变成真正的富裕村。
游文亮把想法告诉了妻子后,却遭到了妻子的反对。“20年前打破头要往城里面发展,现在生意做得顺风顺水的,又要回农村,你心里面是怎么想的?我们老家这么穷,你有什么发展前途?”“正因为老家穷,我更有责任帮助家乡发展,如果老家富裕的话,我还懒得回去呢!”游文亮回答得斩钉截铁。
吃水不忘挖井人,富裕不忘旧居地。游文亮几乎一天也没有忘记过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家人的不理解并没有让他有所动摇,反而下定决心,一旦时机成熟,就打道回府。2016年,花坡村村委换届,重新选举村干部,游文亮觉得自己返乡的机会来了。
“我把我的想法给家乡的老百姓摆谈了一下,想通过自身资源,引进产业,把花坡村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招商引资。”游文亮笑着说,选举的时候,全村人有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投了我的票,最后我成功当选为本届村主任。
招商引资 上任一年创收百万
2016年10月,游文亮把公司交给了妻儿打理,回到花坡村走马上任。为尽快适应工作,游文亮吃住都在村里,几乎很少回家。为深入了解花坡村的实际情况,他挨家挨户地走访,对土地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为任职后的第一项工作做好了具体规划。
“我主要负责外围的招商引资工作。开始接手的时候,我给自己订了个小目标——在一年之内,把闲置的这两个社的土地开辟出来,并且招引到投资人。”游文亮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退路。
通过走访调查和多年做蔬菜生意积累的经验,游文亮觉得花坡村的土质最适合种植花椒,他打算流转村里的土地承包给大户发展花椒种植。然而,目标和计划都定好了,游文亮却遇又到了棘手的问题。由于村民们思想保守,大部分人宁可土地荒废不用,都不愿将土地承包出去,这让游文亮很是头痛。
“有些老百姓思想守旧,工作做起很是恼火。比如说,刘家有一块田在几家人的田土之间,抱定了金不调银不换
的想法,就是不愿意承包出来,这种问题让村社的土地流转进度大大减慢。”游文亮说,为了做通
村民的思想工作,他也只有挨家挨户去调解,有时要调解到深夜。
游文亮的良苦用心,终于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但另一个难题又来了——因为花坡村土地贫瘠,开发难度太大,根本没有一家公司愿意来到这里进行投资。
“我招商带来的客人不少于10个,他们来看了之后都说这里坡高沟深、茅草丛生,开发难度很大,只是看了看,然后全都走了。”游文亮说,招引失败并没有让他气馁,他继续找农业公司洽谈。功夫不负有心人,又经过几个月的奔波游说,游文亮的坚持与真诚,终于换来了一家公司的信任,愿意试着承包村里的500亩土地种植花椒。
“通过游主任的引荐招商,我到花坡村六社对土地进行了考察。第一次去的时候感觉这里山高坡陡,交通不是很理想,不太适合投资种植。而游主任苦心给我们讲解了当地的环境、地理甚至老百姓的期盼,这让我很感动,于是有了后来的两次考察。”潼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老总张志伦说,后面的两次考察比较让人欣慰,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种花椒,最终敲定了发展花椒种植产业的方案。
为了满足投资企业的需求,游文亮动员群众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整修蓄水池,兴修两条产业路,交通水利的便利不仅为后来继续引进投资打好了设施基础,也给花坡村村民出行带来便利。
到2017年春节前,游文亮完成了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引进了两家农业公司和两家生态养殖合作社,村里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望着对面坡上的荒草,游文亮告诉记者,不用多久,这一片将会大变模样,最受益最高兴的当然是村里的老百姓。
“这几家公司基本都是在本地雇人做事,这样就能顺便解决我们村上因为土地流转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游文亮说,村民们不但能领流转土地的钱,一天还有60—80块钱的工资收入呢。
“这个主任确实有能力,他一来,就找到恁个多老板到我们村来投资。现在几百亩地承包出去了不说,还全部种上了花椒,我们后头的日子就有盼头啦!”村民吴绍余高兴地告诉记者,知道好日子已经来了,大家都心情舒畅,真心希望村里有更大发展。
花坡村总共1400多人,在外打工的就有一半以上。改变家乡不可能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游文亮一边向村民大力宣传家乡的可喜变化和优惠政策,一边让他们奔走相告,告诉漂泊在外的人们回家致富。
“我是本村的人,在外打拼了很多年,一直想回家搞点副业。在游主任的大力宣传之下,我回到家乡承包了部分田土,准备发展养殖业,养虾和鱼。”村民吴绍君说,现在终于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不出远门,在家乡也能挣到钱。
“不用出远门,也能挣钱。”为了帮村民们实现这个目标,游文亮走遍了花坡村大大小小的角落,而一年来的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年底,村里的总收入将达到一百万之多。
后记>>>>>>>>>>>
游文亮的坚持和努力,妻子儿女看在眼里,渐渐地,他们由最初的反对者转变为支持者。
“我老婆一有时间就到村里来看我,她说只要你发展得好,我就支持你。我把招商成功的消息告诉她,她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我的付出没有白费。”游文亮告诉记者,儿子也有想法到村上发展,这让他很欣慰。“20年前大家都说去城里发展有前途,现在农村政策越来越好,我觉得回农村发展前途更大。”游文亮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游文亮做的事虽然没有诗句描述的那么宏伟,但他把对家乡这片土地的喜爱,化作不断前进的动力,不求功名,不图回报,只为踏实做事,争取早日把家乡建设成为富裕村。
“当村主任这一年多来,付出的确实比我公司那边还要多。但是这还不够,有机会的话,我打算再招引一些企业到村里投资,为村民增加更多收入,把村里发展得更好。”游文亮说,这些都是他回乡的初衷和打算,不图回报,只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
年少立志出乡关,半百回乡带领乡亲共致富。自己富不算富,要大家富裕才算富,这是游文亮坚定的理想和追求,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诺言,回馈了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相信在游文亮的带领下,花坡村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