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84期 >2017-11-24编印

立志 强基 立业
竹台村的脱贫故事
刊发日期:2017-11-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大兵在喂牛。

杨大兵在喂牛。

村民在企业的基地打工。

村民在企业的基地打工。


  

本报记者 周冰娥

  2014年,米心镇竹台村建卡贫困户49户198人,贫困发生率6.9%,是该镇深度贫困村之一。3年来,竹台村集中力量战贫困,引导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积极培育扶贫产业,目前,全村尚未脱贫的还有1户2人,贫困发生率不足1%。
  日前,记者在竹台村采访时看见,错落有致的民居、平坦宽阔的马路、绿意盎然的景致……整个村庄生机勃勃。

立志抓乡村治理引导精神脱贫

  “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哪还敢指望脱贫致富哦!”今年62岁的村民蒋东京,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常见病,常年要吃药,两个儿子分别31岁、35岁,都患有先天性残疾,全家生计全靠自己打零工维持,生活十分艰辛。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在竹台村像蒋东京这样对脱贫信心不足的困难群众还不少。
  如何让他们战胜这种畏难情绪?竹台村从保障民生着手,切实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先立脱贫之志。
  据介绍,米心镇一是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惠及学生300余人次;二是落实医疗救助政策,100%的贫困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三是投入30余万元为16户困难群众实施危房改造。
  “解决实际困难,让贫困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米心镇党委书记陈廷友称,随后,镇里加强脱贫宣传,增强贫困户脱贫意识;完善村规民约,整治“大操大办”,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增配垃圾箱、新建垃圾池、配备保洁人员,以村组环境卫生、贫困户家庭卫生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现在基本实现了村组环境良好、农户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大变样。”陈廷友说。
  在蒋东京家,记者看见他家的卫生搞得干干净净的。他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开始后,政府送来了两头小猪仔,安排儿子在村里的企业打工,家里也吃上了低保,政府还免费为其购买了“精准脱贫保”。
  “脱贫没得问题,致富有盼头了。”蒋东京告诉记者,孩子就业问题解决了,他可以专心喂点鸡鸭、养几头猪,农闲的时候还可以到村里的企业打工,这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强基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

  竹台村位于米心镇东北部,距离潼南城区43公里,边远村社到集镇近10公里。基础设施差、生存环境差,以致主导产业带动能力弱。之前,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竹台村几乎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据介绍,围绕解决“八难”、实现“八有”目标,米心镇加大竹台村基础设施投入,硬化村级公路19公里,实现了社社都有水泥路,村级道路畅通率达100%;修建生产便道20余公里,形成了生产便道围着产业走的格局;新打水井230口、红尘找水60口,整治山坪塘12口,人畜饮水安全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修建了村级服务中心,并配套了医疗室、图书室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站在竹台村,记者放眼望去,一条“之”字形公路沿着山路蜿蜒盘旋,将竹台村与外面紧密联系起来。“这路连起的不只是外面的世界,还有我们老百姓的心。”村民欧光泽说,自己出门买东西不方便,也不放心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一人待在家,现在公路通了,肥料、日用品送下乡,我们买东西特别方便。
  “现在吃水也方便了,自家就有一口井,天干也不愁水吃。”村民蒋中庭说,以前,由于水源远,天干的时候,大家经常半夜起床挑水,吃尽了苦头。“那时候,基本上每家每户要固定一个人,什么事都不干,专门去水源点排队挑水。”


立业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

  “我今年养了40头肉牛,品质不错,一定能卖个好价钱。”杨大兵是竹台村的一户建卡贫困户,其右手三级残疾,在政府的帮扶下,发展了养牛产业,如今已走上正轨。记者看到,“致富牛”在他的细心“伺候”下,长得毛皮发亮、膘肥体壮。
  在脱贫巩固户蒋德福的小院里,他一手端着一个盛满稻谷的大瓷盆,一手将稻谷撒在地上,只见原本在院里打着盹儿的小鸡们,蜂拥而来。“上半年养的几十只鸡已经卖了,这批是九月份开始养的,正好养到过年卖,希望价格高点。”蒋德福笑着说。
  蒋德福其妻因患病,身体不好,不宜操劳,村“两委”根据他家情况,送去了养殖扶贫菜单,并让蒋德福参加镇上的新型农民培训,顺利实现就近就业。“日子越过越好了,我家绝对不返贫。”2016年,蒋德福家人均纯收入达到5648元,从而越线脱贫,对于未来,蒋福德信心满满。
  “养殖业是我们村的扶贫产业之一。”该村支部书记蒋中全说,发展扶贫产业,该村按照当地土壤、气候以及传统种植习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目前已种植花椒500亩,山地蔬菜60亩,发展渔业100余亩,养殖鸡、鸭、牛、羊等上千余头。
  “除了产业扶贫外,对于没有劳动、没有种植技术的村民,我们还鼓励他们流转土地,到农业龙头企业打工。”陈廷友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村民进行土地流转每年每亩地可获得400—800元的租金,另外还有国家种植直补,企业所需劳动力多,村民只要肯干,工资40—60元/天,月收入能在1200元以上。
  “现在不种地就有钱拿,不出远门就有活干,既收土地租金,又领打工工资,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啦!”脱贫巩固户李秀云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