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潇
国际宽容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于1995年11月16日通过了《宽容原则宣言》,并将11月16日设立为国际宽容日,旨在通过普及宽容方面的教育,使人们在多元化社会里和谐、和平地生活。宣言申明,宽容既不意味着宽容社会不公正行为也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对我们这一世界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不同思想表达形式和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接纳和欣赏。人类天生不同,只有宽容才能保证各区域不同群体的和谐共存。
宣言表示,宽容不仅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它对于个人、群体和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政治和法律上的需要。宽容教育的目的应是制止导致恐惧与排他的影响,帮助青年人增强独立判断、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的能力。
教科文组织在对宽容日的介绍中提到,构建宽容、诚信社会不是在一朝一夕间完成的,它需要时间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由于偏见、不满多来自于无知和恐惧,因此,教科文组织呼吁整个社会普及宽容教育,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同时强调,宽容教育要从孩子抓起,父母尤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能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在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宽容”正在展现出越来越高的潜力与价值。
宽容应适度
宽容并不是简单指“容忍他人行为”,而是指承认他人的权利与自由,包容各国的理想与文化,不仅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曾在“国际宽容日”发表讲话指出,宽容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态度,是基于了解且尊重他人自由和权利而获得。要用关心取代冷漠与轻视,用了解取代盲目、无知和歧视。
宽容首先是以积极的态度承认普遍的人权和事物存在的可能性。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如果一个人过于苛求别人或苛求自己,必定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之中。“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对待多元化的世界,以宽容之心处之,可以让自己形成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不至于给思想安上沉重的枷锁。
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宽容待人。承认彼此的平等、尊重彼此的差异、宽容彼此的言行。每个人的出身、经历与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相异的行为观点;这个世界是多元博大的,要理解自身的局限与狭隘,不试图去左右他人的意志,也不贸然套用他人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判,要对他人的观念和行为持有平和体谅的态度。只有面对差异怀抱尊重与理解,才能实现宽容。
宽容的目标是和谐。无论是“君子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还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追求,其核心内涵都是宽容。如果我们在面对矛盾冲突的时候,都能以宽容妥协的方式加以调节处理,而不应是简单地逃避无视或粗暴压制,那么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风气就更加容易建立。
宽容别人 解放自己
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宽容,历来被视为一个人的美好品德。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敞开心胸,体谅他人的不易,倾听多样的观点,接受不同的做法,宽容他人的小错误。宽容他人,也是善待自己。生活中,口角之争是最常见的的相处小摩擦,但同时也是我们最容易做到宽容待人的一个方面,路怒症、家庭沟通……这些常见人际矛盾,不妨试着这样来解决:
自我调节,文明驾驶。路怒症是当前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疾病,指汽车或其他机动车的驾驶人员带着愤怒去开车,并伴有攻击性或愤怒的行为,通常表现为粗鄙的手势、言语侮辱、故意用不安全或威胁安全的方式驾驶车辆,如胡乱变线、强行超车、闯黄灯、骂粗口等,路怒症在大城市和年轻人中更加明显。
现代生活中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情绪就越来越敏感,可能一个小摩擦就会引起内心压力的爆发;而在较长时间的驾驶后,司机往往处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的状态,一旦遇到红灯、堵塞或别车等现象,便容易出现情绪突然爆发的情况。
交巡警提示,路怒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社会心理疾病,不仅不利于司机的身心健康,也会给安全驾驶带来不良后果,需要加以重视。驾驶员要做好自我调节、提高行车素养,养成礼让行车、“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文明驾驶习惯,树立正确、健康的“驾驶观”;出行时尽量提早出门,让行车时间更充足,并有意识放慢车速;平时可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排解和释放生活与工作带来的紧张情绪,情绪激动时则不宜驾车。如有需要,驾驶员还可以从心理治疗等方面入手,有效缓解“路怒症”。
多加沟通,解决矛盾。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判断出是非曲直,也就是俗话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对于家庭而言,和谐相处比分出输赢胜负更加重要。
“调解的第一步就是冷处理,等待双方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再处理。在冷处理期间,我们就找旁边的第三人、第四人了解情况,一般来说,旁观者提供的情况更加客观有条理。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我们再开展调解工作。”碉楼坡社区的工作人员表示,当家庭出现不可自我调和的纠纷时,社区会介入进行调解,帮助尽快解决矛盾,回归正常、健康的家庭相处方式。
工作人员说,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爱表达、不懂倾听,这恰恰是大多数家庭矛盾产生的由来。在家庭相处中,要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倾听家人话语的字面内容和隐含的情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加深了解,尽可能避免因回避产生的误解。要以一颗包容、温柔的心与家人相处,尊重隐私、理解难处,多一些宽容和体谅,当家人出现消极情绪时,多关心对方,分担家庭事务,让对方感到温暖;当家庭爆发矛盾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就事论事而不论人,切忌批评否定对方人格,找到一个恰当的发泄情绪和处理家庭矛盾的方式,避免矛盾深化。
学会主动沟通、换位思考,多些宽容大度,多些克制忍让,把温柔的一面也留给亲人,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心态豁达,有益健康。据报道,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研究发现,焦虑症会使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苏格兰的一项研究也发现,攻击型人群更易发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患心脏病风险。研究显示,“无法宽恕”是慢性压力相关疾病的风险因子,抓着愤怒与怨恨不放、持续活在压力之下,会提高焦虑症、忧郁症、失眠症的风险,也更可能罹患高血压、溃疡、偏头痛、背痛、心肌梗塞等病症。这类人群可以通过学习、心理疏导加以矫正,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尽量与人为善,对人宽容、多合作、少对抗,缓和紧张情绪。
心理学家则认为,“宽容”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心理品质,宽容的人在生理上明显更健康。调查发现,性格宽容的人在躯体症状、用药数量、睡眠品质、劳累度、医疗投诉五个项目中比较健康,这是因为宽容减轻了消极的情绪与压力。当人不肯宽容的时候,体内的皮质醇(压力荷尔蒙)也会升高,长期如此,会使大脑变小,消化能力降低。同时,宽容还能给精神带来健康补充,让人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敌意、愤怒和烦恼,缓解忧郁和焦虑症状。
在《原谅的好处:健康和幸福的科学处方》一书中,心理学家福瑞德·鲁斯金写道:“根据严谨的科学研究发现,宽恕训练显示能减轻忧郁症、增强希望感、缓和愤怒情绪、增进心灵交流,并增加情感上的自信。”这只是其中一些相当真实而具体的心理益处。研究也显示,较能宽恕的人身心健康问题较少,伴随心理压力而来的生理症状也较少。
学会宽容小妙招:
1、不苛求自我。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学会欣赏自己取得的成就,避免因挫折不断而产生消极情绪。
2、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很多人会对周围的人抱有较高的期望,假如对方与自己想象不符,便会感到失望。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与其依靠他人,不如提升自我。
3、学会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当一个人陷入愤怒的情绪中,很容易出语伤人、行事极端不顾后果,因此,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自制,学会自我调节、疏导情绪。
4、暂时放下烦恼。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时,可以暂时将烦恼放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如运动、睡眠、看电影等,等到心境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避免因陷入难题而钻牛角尖、产生自我厌弃情绪。
5、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主动对人表示善意。与人相处时,应时刻牢记以和为贵的理念,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主动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6、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娱乐的方式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通过消遣来排解情绪,减轻心理浮躁,消除心理压力,让自己保持愉悦舒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