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理论总第67期 >2017-11-01编印

小故事里蕴藏着大文明
刊发日期:2017-11-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谭春兰

  最近,不经意间看到一则十分有趣的小故事。在古之浔阳,即今之江西九江风景秀美的庐山脚下,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坐落着古时号称“天下第一家”的江州义门陈氏祖祠。此地古为江州辖地,其祖祠现居于德安县车桥镇境内。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离,时跨唐宋两朝,历时332年。唐宋时期,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3900余口、历经15代、330余年聚族而居、同炊共食、和谐共处、不离家分庭的世界家族史奇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大家族。
  在这个义门流芳的家族里,还流传着一个与之相关的“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新奇传说。据悉,义门陈族一惯以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久而久之,竟自然而然地感染和影响到了牲畜。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740余口,每日摆设广席,长幼依次排坐而共食。蓄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皆不食。原来卧于柴扉旁,是一只老母犬,脚拐,眼瞎,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余犬皆不食。有一年,皇帝御驾亲临,带来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圣上疑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古陈氏义门坊建有“百犬牢”,其门有一副对联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老的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先辈们是创造文明、崇尚文明、珍惜文明、发展文明的典范。陈氏家族现象告诉我们,弘扬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见之于家庭则和睦相处,家业兴旺;见之于社会则吉祥和谐,国盛民强。
  在我们创建城市文明的今天,陈氏家族“满门重礼尚义”的精神境界是值得颂扬的,是值得借鉴的。此外,那个“百犬同槽”的美丽故事又告诉我们,无论古今,注重生态文明同样重要。在自然界的诸多动物中,犬马等畜类大概是最有灵气的物种之一,是最能感知人心、和谐共处的。因此,在建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当今,陈氏义门的忠义之范、和谐之盛、文明之优、教育之先、风气之美、义传之广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继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