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种植有机蔬菜。
游客在蔬菜博览园合影。
眼下正逢深秋时节,潼南农业科技园里硕果累累,各种绿色蔬菜长满田间地头。农民们在地头或采摘、或除草、或施肥,目之所及,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大家手里不停地忙活着,那被晒得黝黑的脸上却乐开了花,眉毛也笑成了一弯新月。
近年来,我区坚持“绿色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优势精心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将园区建成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同时,带动老百姓脱贫增收走上致富路。
村民家门口打工 收入可观
“我今年59岁了,想出门打工,人家嫌我年龄大不用,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夏先秀是太安镇渔溅村的村民,她边挑番茄苗,边给记者讲起了渔溅村的故事。
以前渔溅村特别穷,公路不通,到镇上买东西要走两个多小时,全靠肩背手提。所以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在村里靠种地为生。“以前种菜都是自己吃,吃不完的就烂在地里了,哪里想过自己还能靠蔬菜吃上‘饱饭’?”夏先秀告诉记者,现在在园区打工,按时上下班,每天有60—80元的工资,不仅能养活自己还有剩余。
2015年我区设立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包含太安、柏梓、崇龛3个镇27个村的125个社,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重点培育以蔬菜、柠檬为主的现代种业体系,发展生态观光、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百亿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群,让农民靠绿色致富。
记者了解到,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像夏先秀一样的老人还有很多,他们干一些基础、轻松的农活,养活自己不成问题。朴真有机农庄董事长郑凌云告诉记者,他们用工优先考虑当地农民,根据技术含量的不同选择用工对象。“老年人干轻松的活,年轻人则干技术活,收入可观,现在很多青年人回到家乡了。”
绿色种植 延长产业链变废为宝
“我们坚持绿色种植,不使用农药、化肥、转基因技术、除草剂、生长调节剂。一些蔬菜遇到老化或者病虫的时候,就将这些报废产品循环使用,通过发酵当肥料使用。”郑凌云表示,在使用肥料上,采用堆肥、沤肥等方式自制的腐熟有机肥,以猪粪为主,加入秸秆、菌包等充分腐熟,释放微生物,提升肥力,保证蔬菜的绿色健康。
企业在努力,政府也在想办法。记者了解到,目前,园区正在规划引进一些脱水企业,批量处理报废的蔬菜。
以前农民或企业自己处理尾菜还要花钱花力气,如果引进企业处理,农民又多了收入渠道,企业也能节省一些成本。”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敬博说,引进处理企业后,园区继续引进有能力将这些尾菜加工成饲料或沼气的企业,或者统一脱水冷冻成其他产品,进一步延长后端的产业链。
这意味着以后整个园区内,不仅有前端的种苗企业、种植企业,还有中端的生产加工企业以及后端的尾菜处理、加工企业,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就形成了,“这样一来,不仅能保证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企业的收入渠道。”敬博笑着说。
打造5A级乡村旅游景区 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这个长绿丝瓜的根茎最长能长到500米,真是太神奇了!”在农业科技园的蔬菜博览中心,一群从宜宾前来参观的游客听了讲解员的介绍,惊叹不已。
“这里真是蔬菜大观园,品种繁多,展示了很多农业科技成果,真是让孩子们开了眼界。”一位带着小孩的游客高兴地说。
如今,来到潼南农业科技园区,游客不仅可以采摘蔬菜、品尝蔬菜、参观蔬菜,还可以到田间坝头自己种植蔬菜,体验儿时的乐趣,也可以带着孩子参加青少年田间体验、亲子互动等趣味活动。
说起潼南蔬菜的发展史,敬博侃侃而谈。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了每年的3、4月和9、10月,重庆主城区就出现“蔬菜荒”。1994年潼南接到任务,要解决春淡和秋淡的问题。于是当年就在双坝村种植了1000亩蔬菜。
“效果很好,不仅完成了任务,老百姓也明白了种菜是可以赚钱的,这为潼南今后的蔬菜发展奠定了基础。”敬博说,如今我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量达200万吨,是保供重庆主城的“菜篮子”、“米袋子”。
蔬菜,让潼南人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何进一步利用蔬菜做文章是潼南上下着力思考解决的问题。敬博表示,我区正按照现代农业体验区、现代农业创新核心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以及产镇融合示范区等四大功能区,将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5A级乡村旅游景区。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蔬菜、原生态养殖、山地经果林等特色产业,着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转型,有序引导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逐步带动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