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总第63期 >2017-10-13编印

新胜镇
下足“绣花功夫”助力精准扶贫脱贫
本报记者 李扬
刊发日期:2017-10-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镇干部走访已脱贫群众。

镇干部走访已脱贫群众。


  

  近日,当记者走进新胜镇圆通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整齐的水泥马路,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屋……而这样的场景在新胜镇每个村(社)都有。这是该镇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因户制定帮扶计划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等方式,着力提高精准扶贫成效带来的明显变化。

扶贫扶志改“穷思想”

  “以我家里的现实情况为例,如果不是镇里领导的鼓励,帮扶单位干部定期给我打电话,我早就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更谈不上今天我能在精神上摆脱‘贫困’。”龚应高是圆通村已脱贫的群众,自身有残疾,长期患病,妻子离家出走多年,至今未回,小孩也在外务工。镇里除了平常的走访慰问,还注重精神上给予他鼓励。
  龚应高只是新胜镇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励志的一个缩影。镇里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开展以来,首先就坚持把扶志放在第一位,以扶志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志,最重要的是帮助贫困户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增强战胜贫困的勇气,建立靠自身努力脱贫的思想。在开展扶贫脱贫工作时,不仅要重视物质上的帮扶,还要重视思想上的帮扶,确保贫困户思想上摆脱‘困难’。”该镇党委书记林远征说。

特色产业改“穷口袋”

  “以前出去打工,老婆在家种地,一年没多少收入。现在好了,我们加入了罗盘山生姜专业合作社,还成了‘上班族’,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能赚六七十块。一年下来,也有一两万元的收入呢!”说起现在的日子,新胜镇钟峰村村民陈朝群乐得合不拢嘴。
  在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该镇通过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让辖区内农民增收致富,钱袋子鼓起来。其中罗盘山生姜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聘请有种养经验的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目前,新胜镇生姜种植面积达4000亩,总产量达1800万斤,全镇仅生姜一项销售收入就达9000余万元。

美化环境改“穷样貌”

  “现在,住我们村比住城市还舒服,散步有整洁的道路,用水有自来水,煮饭用上了天然气,跳舞还有文化广场,如今垃圾也实现不落地,整个村都干干净净的。”新胜镇南刊村村民冷勇感慨地说。
  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新胜镇一方面加快推进设施建设。目前,该镇实施的交通、人行便道、水利人饮、危房改造和土地整治等项目已全部有序有效推进;截止目前完成硬化公路8.6公里、泥结碎石路15公里、人行便道8.3公里;改造D级危房7户,整治山坪塘70口。另一方面加快推进产业建设,新引进3家农业企业发展生姜基地500余亩,新培育黑猪养殖户10户,发展核桃基地900多亩,发展柠檬种植1000余亩,从带动种养、流转土地和吸纳务工等方面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增收致富问题;同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广泛动员商会、企业、成功人士开展扶贫帮扶活动,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社会总投入资金55.6万元。
  此外,该镇还积极探索推行贫困户“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建立群众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2015年落实钟峰村20户深度贫困户用自己的承包地68.6亩进行折资入股,组建了重庆市盘姜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贫困户分得入股红利金约1050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