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62期 >2017-10-12编印

潼南高新区 以企业科技创新助推新兴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谭春兰
刊发日期:2017-10-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技术中心大楼

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技术中心大楼

工人展示蠕变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工人展示蠕变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

巨科——科技创新平台

巨科——科技创新平台

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电镀废水闭路循环装置

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电镀废水闭路循环装置


  

核心提示
  2016年,潼南高新区经重庆市政府批准成为省级高新区。当前,潼南正在举全区之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潼南高新区规划面积10.69平方公里,由现代制造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环保科技产业园3个园区布局组成。近年来,潼南高新区着力探索实践“全产业链无极化融通”“产学研创新主体协作融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通”等多种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带动、示范和引领效应。2016年,潼南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521.95亿元,同比增长46.7%。
  近年来,我区致力于国家级高新区的创建,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轮同转”,相互协调、持续发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搭平台、活机制、揽人才,着力破解科技创新的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企业的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想创新、能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发展。

政策扶持引领让本地科技型企业生根发芽

  纵观潼南,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究其根本,与我区鼓励扶持创新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激情密不可分。
  近年来,我区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依托市级众创空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建立种子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政策激励、金融支持、“双创”辅导等举措,孵化培育汇达柠檬、中航科技、中防德邦、鸣浩电子、普创长顺机械等一批本地科技型企业生根发芽。
  同时,我区立足重庆“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战略定位,成渝北线增长极的功能定位,结合高新区产业布局需求,先后引进鸿景鑫、鹏鑫达、维尔美、远望谷、中欣维动力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在此落地生根。
  今年9月,我区抢抓“一带一路”合作契机,加强与俄罗斯合作,国际品牌YOTA手机签约落户潼南。同时,我区还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凤”“壮大”三大行动,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依托高新区,引进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的实施让一系列研发成果及专利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区对17家企业的91项专利给予76万元专利成果转化补助,兑现2016年923件专利资助资金379.9万元,兑现12家知识产权优势(试点)企业资助资金6万元,兑现1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资金450万元。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区还推出了一系列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按照市科委全面部署,区政府发起成立了规模为500万元的创业种子投资基金,以公益参股,无息贷款的方式,向创业初期,具有“新技术、新构思、新原理”特点的微、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17年4月制定实施的《重庆市潼南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以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上山下乡,力图达到培养人才,破解难题,推广成果,培育企业,扶持产业的最终目的。
  据悉,2016年,区科委共下达45个区级科学计划项目,包括重金属废水污染防治,锂电钛白的研究及应用在内的多个项目均由巨科环保等企业承担,企业技术研发得到资助,政府科研规划得以实施,实现了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深度融合创新。
  据统计,截至目前,潼南高新区入驻工业企业28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10亿级以上企业15家;重点科技型企业146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以高新技术产品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注重科技研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企业科技创新是新兴产业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企业实现了成果转化,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巨科环保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高度重视科研及科研队伍的企业。
  “我们联合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市电镀行业协会、市发明协会、重庆太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一院两中心’的科研架构。”巨科环保总经理蒋义介绍,公司还联合多家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共同组成了一支高水平技术创新队伍,人数达到70人,其中博士13人、硕士32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1人、正高级工程师10人、高级工程师21人。
  据了解,该公司于2015年3月建立了重庆巨科环保电镀工业园,该园是重庆市市级特色工业园、市重点环保项目,被潼南区“十三五”规划定义为核心资源。该园总规划占地300亩,规划建设厂房24万平方米,总投资10个亿元,其中环保投入2.5亿元。
  目前,巨科环保已拥有表面处理水污染防控及高难度、难降解废水深度处理与零排放技术、污泥处理核心技术以及电镀全产业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等,自主研发并拥有1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形成了涉及重金属回收、废酸废气处理、挥发处理、隔膜处理等8个方向的主导装备产品,2016年实现创新营业收入1000万元。
  “近年来,我区按照‘优化存量、扩大增量、提升质量’思路,通过加快建设新型高端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等方式,培育引进了一批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的科技研发平台,集聚了创新资源,推动了产学研创新主体的协作融通,提升了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依托巨科环保、汇达柠檬等龙头企业,分别建立了巨科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柠檬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重庆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依托民丰化工等龙头企业组建的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研究机构,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打造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创新链研究体系,推动潼南高新区成为全球第二大铬盐生产基地。
  同时,我区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路,促成100多家企业与中国农科院、江苏应用技术研究院、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华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100多所科研机构和高校对接合作,实现研发资源协同共享。
  目前,潼南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平台7个,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3个,国家和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并与中科院、工信部电子一所等科研院所共建中科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中心、国家中药材资源监测及技术服务中心、国家产业转移信息服务平台重庆分平台。

发明专利“进车间”产品在同行业中领先

  近日,记者在中防德邦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产品下线、打包、堆砌,3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
  近年来,中防德邦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构建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科研体系,给防水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装上了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目前,该公司已成长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绿色建材系统供应商之一,也是重庆防水行业唯一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产业化示范基地”。
  据中防德邦负责人周程明介绍,目前该企业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拥有2项高新技术产品,3项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公司计划2017年完成产值1.2亿元,在两年内成为重庆本土防水生产龙头企业。
  据了解,中防德邦从2015年成立之初就把新产品研发放在重要地位,每年拿出企业营收4%以上搞技术创新。目前研发实验室有常驻研发人员12人,同时还聘请中石化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力担任技术指导,按照国家提出的“海绵城市”和绿色建筑相关要求,从金属屋面防水、建筑外立面防水、PPE防水材料和非固化防水建材方面自主研发。
  “我们的最新技术——《蠕变型高分子材料建筑防水系统构造》已成为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并于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周程明说,这是首部蠕变型高分子材料的指导性图集,适用于重庆地区新建及改造的建筑屋面、地下室部位的防水工程设计及施工,将对我国建筑防水、建筑节能事业创新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周程明介绍,蠕变型高分子材料建筑防水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蠕变性的高分子非沥青基防水材料,包含蠕变型高分子自粘防水卷材、蠕变型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和蠕变型高分子防水涂料。
  “我们不仅创新了产品,还积极用‘互联网+’,通过网上扫码,以直接售货和服务形成了完善的购销链条,现在营业额每月以百分之三十的速度在增长。”周程明表示,下一步,中防德邦将继续走研发创新之路,提升产品性能,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公司规模,争取成为中国最环保型防水材料的生产基地。
  如今,一大批像中防德邦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正在飞跃发展,成为我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典范,成为潼南工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