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60期 >2017-10-10编印

词 一 样 的 寒 露
潘玉毅
刊发日期:2017-10-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二十四节气里,有几个是兄弟姊妹联袂出席的,诸如小暑、大暑与处暑、小雪与大雪、小寒与大寒,还有一对,便是白露与寒露。
  白露与寒露,都与露有关。露是这个时节特有的东西,自然化形,莹润天成。如果说白露形容的是露的色泽,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常被称为“美女”一样,那么寒露定义的则是露的气质——露里带着寒气,“寒”便是这个节气最大的特征之一。
  寒露与白露,一字之差,落在肌肤上,却有明显分别。从白露到寒露,其实也就是从微冷到寒冷的过渡。当日历本上出现“寒露”二字,短袖、凉鞋再也穿不住了,薄被也必须换厚被了。即便你不是一个勤快人,也应把早该拿出来洗洗晒晒的秋衣秋裤从衣橱里翻出来,找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在阳光下去去味,否则,冷空气不期而至,你就有可能成为寓言故事里的那只寒号鸟,在冷风中发抖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这个时节除了冷,还与“萧”字有着不解之缘。萧疏、萧然、萧条、彯萧,用来形容此时的景象都相当贴切。大街上,树木不知因何缘故愁绪百结,无端端地掉起了头发,街道两侧的法国梧桐仿佛一夜之间黄了头发,再晚些时候,估计就要开始谢顶了。不知何时起,诗人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总是于午夜梦回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晨与黄昏,骑车从街边经过,车篮、车头以及骑车人的身上,总能看到几处叶子的印记。夏花有其绚烂,秋叶有其静美,寒露的叶如一个清高的君子,风过沾衣,但绝不停留。
  此时的意境,当真如诗如梦,可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一直觉得,天空那片地方定有一个手执扫帚的人管着,所以我们时而能看见乌云,时而能看见白云。这个天空保洁员平时总是懒懒散散的,率性至极,但在秋天似乎来得格外勤快,将天空打扫得一尘不染。风冷清秋,云疏疏的,淡淡的。
  如果说夏天是一首诗,秋天便是一首词,词是诗之余,如同夏天的尾巴,承其余韵,又自成格调。寒露与白露的关系也是一样。露的韵味是相同的,只是添了几分凉冷之意。
  草木萧疏,蛙眠荷残。瑟瑟寒风中,垂绥饮清露的蝉不见了,山送水迎间,餐风露宿的旅人倒是多了起来,秋游又被人们排上了行程。游玩之外,寒露还有些情感上的寓意。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第一句比较好理解,季秋之月,鸿雁南飞,给远方的人带去这边的音讯,只是不知雁南飞时,惊鸿一瞥,秋水长天惊艳了谁?第二句则是一种美好的误传,当天气转凉时,雀鸟消失无影,同一时间海边却忽然出现了很多条纹与雀鸟颇为相似的蛤蜊,想象力丰富的古人便以为那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句是说寒露风重,菊花开正好。菊花因其君子品性备受古人推崇,不独采之东篱下的陶渊明喜欢,帝王将相庶民百姓无一不爱。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落第后写过一首诗,吟咏的便是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盛开的时候,秋风飒飒,其它的花开得不多了,对比之下,更显其隐逸之风。
  当然,对于老百姓来说,节气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它们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预示作用。“麦浇苗,谷浇穗”“豆见豆,九十六”“小麦点在寒露口,点一碗,收三斗”……一句句谚语,都着经年累月之下寒露农事的小结。玉米、豆子、小麦……如果田地是一张纸,寒露是一个画师,这些庄稼都是作画者在纸上的描绘。当然再高明的画家也有失手的时候,譬如“寒露风”,这个多发生在寒露节气的气象灾害如一个墨点,会给华南地区抽穗扬花的晚稻以致命打击,导致水稻减产、秕谷子丛生,好好的一幅《秋收图》一不小心就成了《欠收图》。但有农谚的预示,耕作者便能准备相应的预防措施,将损失降至最低。由此可见,寒露虽然长着一张与白露相近的脸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词是诗之余却未必是多余的一样。
  “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近霜,寒露既至,霜降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