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总第60期 >2017-10-10编印

1折买LV、白送手机和话费
APP“坏广告”扰民需治理
本报记者 李扬
刊发日期:2017-10-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当下,许多“手机控”可能都有这样的烦恼,当你正在玩游戏或聊天时,突然弹出来一则某物品仅需要1元即可购买的广告;于是你信以为真点进去付了款、写好了收件人信息,然后却被告知购买失败。
  “1折买LV”“1个月轻松祛斑祛痘”“白送你20元话费”……手机APP上此类广告屡见不鲜、层出不穷。那么,你对此类广告的感受如何?这样的广告是否合法合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作了一番调查。

调查:“坏广告”让人烦恼

  “扫一扫,打八折”“下载APP,一元抢购”……如果你的APP只是接收一些公众号推送的消息,虽然不是很有用,但是大家可能还能容忍;但有的APP直接在下载时,就自动记录了你的手机号等信息,随后你就接到了各种电话和短信的广告推送,这就让人无法接受了。人们就把这类广告称为“坏广告”。
  “早知道就不去点了,这下天天都是卖车广告,我都要被烦死了。”最近,家住凉风垭四方花园的陈强十分苦恼,而这都源于他的一次好奇行为。
  今年7月,刚刚拿到驾照的陈强想买一辆轿车。为了了解行情,他没事就用手机或电脑在网上查看。一天,他像平常一样打开某手机软件看车,突然手机上就弹出了一条非常醒目的广告:“1999元买宝马1系”。虽然,陈强也觉得这是个噱头。但是最终还是好奇战胜了理智,点了进去。随后,页面告诉陈强需要下载一款APP参与抽奖,陈强便按照提示一步步完成了下载、注册、登录、抽奖。但是最后,什么也没抽到。
  原本陈强认为这样就结束了,可没想到的是,这才只是个开始。至此,陈强天天都会接到各种推销汽车的广告,让他十分烦恼。

市民:直接删除“坏广告”APP

  带着问题,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居民,这其中,有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也有五六十岁的老人。调查结果显示,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收到过此类“坏广告”;在年龄分布上,青年的受访者对此反响最为强烈,受此类广告骚扰的受访者超过7成。
  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有,谷歌公司2015年共屏蔽了7.8亿条“坏广告”,其中包括虚假宣传、内容误导,以及明显夸大其辞的推广信息等。这些“坏广告”对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恶劣。
  那么,受访者对“坏广告”的第一感受如何呢?调查显示:有30%的受访者表示,会直接删掉这个APP,位列第一,其中年龄在20到35岁的受访者选择删除这个APP的最高,达到50%;其次是对此现象见怪不怪了;第三是感觉无所谓;第四是佩服这些公司能够无孔不入。

建议:多方参与齐治理

  “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为广告推送提供了平台,也因此给一些‘坏广告’提供了阵地。”业内人士张先生表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资料整合创造了更便捷的可能,也因为这样,个人资料的互通互联被合法或非法地利用。比如,有的人买了房子,其信息随即被泄露,装修公司、家具商便纷至沓来。
  “现在手机APP这么多,你想监管也是鞭长莫及。”从事软件开发的曾先生则表示,由于智能手机的出现,原来在PC上做的,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甚至完成得更好。更重要的是,由机器特性导致的应用开发无奇不有,一下子涉及众多的领域,很多东西介于合法非法之间,在新的领域,管理措施往往跟不上,也容易被一些商家“钻空子”。所以,“坏广告”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这些“坏广告”呢?对此,受访市民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要求移动互联网平台在经营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管控责任;要完善大众举报机制和渠道,相关管理部门应对举报有功者进行奖励;要建立企业的信用制度,对违法发布不实广告的企业经营进行限制;要普及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记者手记

别让“坏广告”坏了网络环境李扬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手机APP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付款、聊天、购物、打车、点餐……
  但是,在APP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烦恼,这就是APP里的“坏广告”。
  对此,记者认为,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坏广告”的确可恶,需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辩证看待这个问题,切不可因此而全盘否定了手机APP。
  再者,为了不让“坏广告”坏了网络环境,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对违法发布不实广告的企业进行处罚,不断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