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经济总第60期 >2017-10-10编印

玉溪镇新田村
强基础 兴产业 促发展 找准痛点精准发力
本报记者 周冰娥
刊发日期:2017-10-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新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新田村基础设施大幅提升。

陈海英家的老房子。

陈海英家的老房子。

陈海英家的新房子。

陈海英家的新房子。

向明到新田村慰问贫困户。

向明到新田村慰问贫困户。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玉溪镇新田村位于潼南区西北角,与四川遂宁市接壤,这里曾是交通死角,是玉溪镇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村里凡是跑得动的、有老板要的,都跑到外地务工去了,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犹如一潭死水。这就是新田村以前的真是写照。
  然而,日前记者在新田村采访时看到,羊在山上跑,鸭在水中游,公路通到家门口,生产便道围着产业走,社社都有山坪塘,家家都有致富经。如今,夯实了底子的新田村,迸发出勃勃生机。

社社通了水泥路

  “2012年以前,村里一条通往镇上的公路都没有,村民赶场要肩挑背扛走一个多小时,我们出不去外人也进不来。”新田村党支部书记蒋春林说,交通问题一直制约着新田村的发展。
  因此,交通问题成了老百姓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这是共性问题,每次开党员代表大会或者群众大会,大伙儿开口闭口都要提到这个问题。”驻新田村第一书记蔡华全介绍说,老百姓迫切地想要一条路,迫切地希望自己走出去,“新鲜血液”走进来,改变这贫穷落后的状态。
  2012年,新田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自发地开始修路,经过2年多的建设,完成了一条近3公里的土坯路。“只要能把路修通,那点个人利益不算啥。”现年72岁的罗绍光老人当年非常支持修路,为了修路无条件地把自己的好田好土拿出来调换。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大伙儿的期盼下,2012年,上级加大扶贫支持力度,增加对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新田村获得1000余万资金,新修水泥路5条15公里、泥结碎石路8条15公里,各村民小组通达率达100%;新修人行便道7条8公里、漫水桥2座、山坪塘35口、生产便道3000米。随着新一轮脱贫攻坚战的打响,新田村开始硬化剩余的社社通公路。
  蔡华全回忆,村民非常支持修路,劳动力不够,村民纷纷来投劳,热情高涨。修路过程中难免会占用部分村民的农田,但村民们毫无怨言。“这条路整好了,我比领到钱还高兴!”看着如今平坦的水泥路,贫困户唐远梅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还要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玉溪镇党委书记陈昂说。

培育特色产业

  “在交通改善后,村民们有了发展动力,要脱贫,还得发展产业。”陈昂介绍说,该镇根据新田村的实际,将产业发展作为新田村脱贫致富的关键举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进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切实提高老百姓的收入。
  2015年7月至今,新田村共流转土地1000余亩,大力发展花椒、养殖和山地蔬菜三大产业。
  8月8日,区政协副主席向明带领相关部门到包帮的新田村调研,在召开院坝会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他指出,扶贫开发离不开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要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综合施策,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走好产业发展的路子,找准产业发展的项目,积极帮助、引导、鼓励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并建立扶贫产业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真正受益,确保新田村巩固脱贫任务完成。
  “我们带动周围的群众一起种花椒,免费教他们种植技术,并保价收购村民的花椒。”张云学是新田村的花椒种植大户,他说,最初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观望,也有部分村民尝试。
  新田村村民李林贵便一举种了10来亩花椒,今年初挂果,亩产在200斤左右,每斤9元,李林贵数钱数到手软,赚了不少,让其他村民艳羡不已。珠玉在前,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要种植花椒。“已经有好几户村民前来打招呼,让我给他们留点花椒苗子,准备小试牛刀。”张云学说。
  “怎么样,我这花椒基地不错吧!”张云学带记者来到他的花椒基地,举目望去,满眼都是绿油油的花椒树,不足两米高的花椒树下,一群毛茸茸的小鸡,自由自在的觅食、追逐,不时传来响亮的啼叫声。“林下养鸡,正在试验阶段,成功后,大伙儿又将多一个增收致富的法子。”
  “我把土地流转出去了,能收租金;家里养了30只鸡和15只鸭,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平时还到村里的企业打工,上班领工资,脱贫完全没问题。”建卡贫困户梁崇福信心十足地说。

用好扶贫政策

  9月20日,向明再次调研新田村,他指出,要继续按照“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要求”,用好各项政策,落实好扶贫措施,从危房改造、医疗救助、学生上学、精神家园建设等方面着力推进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使精准扶贫真正精准到每一户、每个人,切实帮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如今能住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我打心眼里感激党的扶贫好政策。”新田村十社建卡贫困户陈海英动情地说。
  陈海英今年49岁,其丈夫在其35岁时因病去世,她独自抚养现年27岁的双胞胎儿子,是该村的深度贫困户,家庭困难,一家3口一直住在破旧的土坯房中。因为年久失修,房屋地基下沉、墙体裂缝、屋脊木料腐烂,常常是天上下大雨,屋头下小雨。为了居住,陈海英只得在床上盖上一层薄膜。“当时真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下去,我自己都没得信心。”陈海英说。
  得知陈海英所住的“D”级危房需要重建,驻村干部四处奔走并顺利帮其争取到补贴资金。2016年10月,得益于危旧房改造,陈海英一家住进了近100平方米的青瓦房。宽敞明亮的新房,让陈海英别提有多高兴了。
  “孩子的就业问题也将得到解决,我对未来充满希望。”陈海英是向明的结对帮扶对象,向明表示,将帮助其完善住房基础设施,尽力寻找就业机会,解决陈海英两个儿子的就业问题。
  “危房改造只是我们用好各项政策,落实好扶贫措施的一个方面。”陈昂说,按照相关政策,新田村已改造危房25户,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居住难题。
  “多亏了扶贫政策,要不然这日子没法过了。”新田村1社村民高仲华今年50岁,其妻患有肢体和智力残疾,需长期吃药,家里3个子女都在读书,住的是危旧房,家庭特别困难。此外,高仲华和其妻没有办理结婚证,3个孩子属于“黑户”。
  为了帮助这个贫困家庭,玉溪镇党委、政府和驻村组带领村支“两委”多次到高仲华家了解情况并为他家解决困难。如今,高仲华享受了贫困户低保兜底、危旧房改造政策,政府还为其解决了孩子上户问题,并安排他在公益岗位上班。此外,还发动企业为他捐了2万余元,助他家度过经济难关。
  “住上了新房子,孩子上了户,收入有了来源,困难一一被解决,日子终于有了‘味道’。”高仲华说,他如今每个月能拿1500元的工资,节假日也会到村里的基地打工,家里养了几十只鸡鸭,慢慢有了进账,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此外,学校给他3个娃儿减免了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减轻了他家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玉溪镇十分重视用好各项政策,落实好扶贫措施,加大健康、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扶贫。”陈昂说,下一步,该镇将持续通过规划产业发展、落实扶贫政策两种手段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